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新香港,回歸25載,再出發--背靠內地,面向世界


新香港,回歸25載,再出發--背靠內地,面向世界


作者:吳軍

2022年時逢香港開埠180年(以南京條約割讓香港爲准),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從香港曆史來看,香港發展可以分爲這幾個階段:一、英帝國對華掠奪階段(1842年-1949年),二、西方各國對華封鎖階段(1949年-1997年),叁、回歸後改革開放大陸對外經濟通道階段1997-2022),四、再出發階段(2022--)。

一、英帝國對華掠奪階段(1842年-1949年)

雖然香港因《南京條約》被割讓,香港成爲了英國的殖民地,率先接觸到了工業文明,又承擔了英國對中國貿易的中轉職能,所以能從一個小漁村飛速發展成了一個貿易港灣。但是,在這一百多年裏,香港並沒有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占據什麽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中國對西方市場幾乎完全開放,外國人員、資金、貨物,都可以暢行無阻的直接進入中國內地,完全沒有必要繞道被英國控制的香港。實際上,當年的上海才是遠東第一城市,名副其實的“大上海”,香港不過是過境補給港地位,但還遠遠達不到“東方之珠”的稱號。這一百余年,香港只是不死不活的活著,猶如百年內亂的祖國大陸。

二、西方各國對華封鎖階段(1949年-1997年)

特殊時期,畸形發展,是大陸打破西方封鎖的需要,也是反華勢利滲透大陸,和平演變的需要。

1949年中共建政、新中國成立。香港由于獨特的地位,獲得大量戰爭移民與資金,香港人口與經濟開始膨脹。由于新中國在政治上完全站在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特別是朝鮮戰爭以後,新中國和整個西方社會互不理睬,同西方世界的經濟聯系幾乎完全被切斷。雖然前期有蘇聯爲中國提供經濟建設亟需的資金和技術,但香港這個最接近西方的口岸城市,是不可或缺的。

70年代初,盡管中國大陸已經決定對西方開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面臨重重困難。畢竟新中國成立後被孤立了二十多年,中國對西方國家的貿易規則完全陌生,甚至精通英語的人都是鳳毛麟角。這種從文化,法律,規則甚至語言的欠缺,導致中國與西方的交流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而這,正好構成了香港崛起的條件。


(1982年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提出一國兩制收複香港主權)

香港畢竟屬于中國,香港人也是中國人。香港人熟悉大陸,即使在中國和西方關系最爲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內地和香港間也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人員、貿易往來,一些必須從西方進口的先進技術、設備、材料與外彙,幾乎都是通過香港獲得。同時香港人也熟悉西方,在英國統治下渡過了一個多世紀,他們對西方的法律、貿易規則等等都很熟悉。中蘇分裂後,香港逐漸更成爲中國大陸與世界,交往的唯一通道,同時香港也是西方了解和影響中國大陸的唯一渠道,除此以外,香港同時也還充當了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聯系橋梁。從八十年代兩岸關系緩和算起,直到兩岸建立“大叁通”之前,大陸與台灣間的人員、物資往來,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從香港轉道。背靠中國大陸這麽一個巨大體量的市場,成爲當時中國唯一的對外橋梁,也由于這一“紐帶”作用,成就了香港航運之都、貿易之都、金融之都、間諜之都,也形成的香港獨特的地域文化,成爲“東方之珠”。

叁、隨改革開放及回歸後依托大陸而崛起(1997-2022)

隨著香港的回歸,中國大陸加入“WTO”,香港開始真正的崛起,而香港的崛起,完完全全是因爲中國大陸因爲香港回歸而給與的絕好機會。這個機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的整個東南亞,有很多的城市如台北,新加坡,吉隆坡,首爾等都想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可得。爲什麽?是因爲它們的地理位置不夠好嗎?是他們的人口素質不夠高嗎?都不是!而是因爲他們沒有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作爲支撐!

香港回歸後,在祖國大陸的支援下,戰勝美國導致的金融風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同時再大陸華東水災時,港人也傾囊相助,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情感得到最好的體現。

然而,香港繁榮的原因也正是香港走向平淡的原因。香港的繁榮,來自于當時的中國和西方直接交流的不暢。這是一個暫時而非永久現象,所以自然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中國大陸不可能爲特殊時期發展起來的香港,而壓制其他也有得天獨厚優勢的城市的發展,只不過這個暫時現象持續了一代人的時間,所以被這一代人視爲天經地義的事。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以更開放的姿態向世界開放。中國大陸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香港不再是中國唯一的對外窗口。現在上海的國際地位已然超越了香港,香港的平淡和上海的崛起幾乎是同步的,不能說是上海搶占了香港的資源,只能說是時勢造英雄!

同時因爲回歸後,由于“一國兩制”執行中,凸顯“兩制”弱化“一國”,香港經濟規劃上並沒能與大陸完全同步,導致經濟結構不合理,再由于文化和政治上未去殖民化。再加上時代已經變了,香港的崛起得益于轉口貿易,但現在是網絡時代,許多的商務貿易活動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因轉口貿易而崛起的城市本來就在萎縮。而香港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一些人進而懷念英國的殖民時代,躺在過去的輝煌,怨天怨地怨大陸,民生進一步惡化,在加上外部勢力的推波助瀾,進而導致謀求特殊經濟政治地位的社會動蕩事件發生。

香港應該審視自己,時代變遷不可怕,一時的沒落也不可怕。香港真正的問題在于,大多數香港人對于時代的變化還沒有任何的意識,只是將所有的痛苦都丟給大陸。

人都不願承認自身的不足,而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的頭上。香港人不懂香港的崛起是依托大陸市場的結果。所以,他們是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發展起來,又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停滯不前。如果繼續執迷不悟,香港也會在迷茫中稀裏糊塗的衰落下去。

 四、再出發階段(2022--)

時代已經變了,時代一直都在變。

以貿易爲主的“大航海時代”,這個時代擁有貿易的通道就擁有財富,香港起源于這個時代,得益于這個時代,繁榮于這個時代。和“大航海時代”幾乎同步的是“工業時代”,也就是大工業大制造時代,技術和專利以及規模經濟能帶來巨大財富。歐美國正是“工業時代”的大贏家。

而現在“數字經濟時代”,”生物科技時代“,信息爲王,互聯網改變了一切。這個時代才剛剛開始,香港因爲“大航海時代”的退場而平淡,未必就不能因爲“數字經濟時代”的開始而重新繁榮。

2022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也是香港的新起點。

中央政府在政治上確保“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實施,並舉行了選委會、立法會和行政長官叁場選舉,産生了第六屆特區政府管治團隊,試圖爲香港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香港能否從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疫情影響中突圍,抓住發展新機遇,考驗著香港新一屆管治團隊的智慧和擔當。

猶如內地改開初期,鄧大人定的:“不爭論”,“發展才是硬道理”。

香港發展的曆史,香港的獨特地理人文環境,注定香港有先發優勢。香港整個人口素質是得到國際認可的。依托于這麽好的人口素質,完全可以做更好的發展,比如金融,旅遊購物,教育,服務貿易。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十四五”規劃,只要香港經濟完全融入整個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格局中來,找准自己的優勢定位,依托內地,面向世界,唱著”國際歌",就一定能再創輝煌。

題外話

近日由黃覺、胡杏兒等主演的《獅子山下的故事》登陸大陸央視一套並在騰訊視頻首播。該劇時間跨度長達近四十年,少見地以在港小人物所曆經的人生起伏,來反映香港回歸前後的時代變遷。開播後收視率直沖第二。

在上世紀70年代至2006年也有一部《獅子山下》系列單元劇,以處境故事述說一般市民的生活和他們對社會民生的看法。這些故事反映當時草根階層的掙紮曆程、如何面對種種生活挫折,並見證了香港曆史。一曲《獅子山下》重新喚起伴隨著香港度過艱難歲月,引領香港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豐盛的“香港精神”------一股自強不息、不屈不撓,在艱難中打拼的信念。

主題曲《獅子山下》的歌詞,就是獅子山下人們奮鬥精神的概括:人生不免崎岖,難以絕無挂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抛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