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走進《國際易經學史》


走進《國際易經學史》

介紹劉正教授此書的學術貢獻和學術總結

【美南新闻泉深】在《易經》熱和風水熱早已經風行天下、名震中外學術界的今天,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他——著名歷史學家和易經學家、古文字學家劉正教授,通過這本最新著作,展開一場有關國際《易經》學史的考察和閱讀吧。特別是在各類專題、各種文字的易學著作汗牛充棟在世界各國的時代裏,你絕對需要真正而又徹底地瞭解一下《易經》在整個世界文化領域裏的學術貢獻,瞭解她曾經的輝煌和燦爛,讓那些貶低《易經》和中國文化的假洋鬼子們在博大精深而又奧秘無窮的國際《易經》學史面前,徹底暴露他們的無知和淺薄!

劉正新書封面

這是一部關於國際《易經》研究的學術史,更是一部見證國際學術界在過去的上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傳播、接受、研究、讚美《易經》的世界文化和思想史!它實際上是由“中國歷代《易經》注釋和研究史”與“東西方各國《易經》傳播和研究史”兩條主線所構成的,而且處處是以中國歷代《易經》發展史作為核心主線。

已故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題贈劉正教授墨寶

 《易經》在東方各國,因為儒家文化圈所屬國對漢字的使用,基本上東方各國在古代曾經接受和使用漢字作為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常用文字系統。因此,在日本、越南、韓國,都曾經直接學習和接受漢語版本的《易經》。直到韓文和喃文出現後,才有了使用韓文和喃文表達的書名出現。如今,역경,則是韓語《易經》的表達。주역則是《周易》的表達。Chu Dịch 或Kinh Dich,則是越南語《周易》或《易經》的表達。但是,《易經》在整個西方世界,卻出現了十幾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其中,比較固定的是俄語的表達法,即:И цзин,或者Книга перемен;這是俄語《易經》的表達。而《周易》的俄語的表達法則是Чжоу и。與之相應, 《易經》這一書名的西語翻譯,在四百多年西方易學史上出現多次變化。經過劉正教授在此書中的詳細文獻追蹤調查,現將書名和誕生年代總結如下:如今Zhouyi(周易)或者I Ching(易經)、Yijing(易經)這三個術語已經是西方各個語言中直接使用的《易經》書名翻譯。喜歡用哪一個都無所謂,根據個人愛好而已。在《易經》的母國也依然同時存在《周易》《易經》兩個術語。但是從1626年西方易學史誕生至今,卻先後出現十幾種不同的譯名和寫法。具體來說,劉正教授將這些西文《易經》名稱分成音譯法和義譯法。他認為:“音譯法直接來自當時的漢語發音,特別是傳教士使用的漢語方言(比如,粵語)直接決定了《易經》的發音模擬和西語記錄方式。而義譯法,來自於西方易學界對《易經》本質的理解。”根據劉正教授此書的調查和整理,西文《易經》譯名誕生如下:I'Y King,1626年,法文、拉丁文。 Yechim,1712年,法文。 Kih King,1736年,拉丁文。Ye Kim,1753年,德文。Y king,1770年,法文。Yi king,1871年,英文。Yih King,1834年,拉丁文。Ego Ching,1839年,拉丁文。I King,1868年,英文。I Ching,1882年,英文。Yh King,1892年,英文。I tsing,1894年,法文。Yijing,1899年,英文、法文。I ging,1924年,德文。The Book of Changes,1882年,英文。

在上述開場白之後,接下來,讓我們跟隨著劉正教授的此書,開始一次瞭解《易經》的誕生及其為國際《易經》研究的歷史,打開這座深沉而厚重的漆室之門。

毫無疑問,《易經》在古代中國是一部傳統經學和古代哲學的經典著作。但是至今依然有很多學者卻對此提出異議,他們或認為它其實只是一部占筮書、或歷史書、或禮書、或天文書、或月相書、或自傳書……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對這部著作的定性也會影響到東西方各國學術界對《易經》的研究,進而也必然影響到對《易經》學史的認識和考察。

首先,劉正教授明確指出:“《周易》不等於周易。”周易,它是相對於夏易、商易而言的。這一名詞首見於《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因此,作為占筮書的書名,其本義是周易(周之易書),其原始名稱是《易象》。《易象》名稱作為周禮的一部分被保存在魯國,而“周易”則是周朝占筮書的代稱。當《周禮》中講“三易之法”時,將《連山》《歸藏》與《周易》並例,如周禮對《周禮》的認定一樣,“周易”取代《易象》成為《周易》一書正式書名。

劉正教授接著說:“我們從易學家的角度來談專業化的《易經》學術研究史這一課題,我一直主張它包括了三大內容:第一個是《易經》前史的考古學和歷史語言學的研究。第二是歷代各朝各國對《易經》經傳的注釋史研究。第三是歷代各朝各國對《易經》應用史的研究。”由此而來出現了撰寫和研究國際《易經》學史的切入點。

第一是通史體《易經》研究的學術史著作。比如,日本今東光的《今氏易學史》(1966)、戶田豐三郎的《〈易經〉注釋史綱》(1968)為最早的通史體易學史專著。中國朱伯崑的《易學哲學史》(1995)、《高懷民易學史系列》(2007)、傅海燕《中國易學史略》(2019)等。第二是斷代體和專題體《易經》研究的學術史著作。比如,日本今井宇三郎的《宋代易學的研究》(1958)、鈴木由次郎的《漢易研究》(1963)、臺灣高懷民的《先秦易學史》(1990)《兩漢易學史》(1970)《宋元明易學史》(1994)、楊自平的博士論文《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2012)、大陸劉玉建的《兩漢象數易學研究》(1996)、余敦康的《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1997)、林忠軍的《象數易學發展史》(1994、1998)《明代易學史》(2016)《清代易學史》(2018)等等。

而對於東亞社會,日本之外,從朝鮮到越南等國,尚未出現類似這樣的經學注釋提要可資借鑒。但是《周易》專題研究著作則出版很多。比如,日本的易學研究,從早期的鈴木博的《〈周易抄〉國語學的考察(〈周易抄〉についての國語學的考察)》(1972)一書,到現代的奈良場勝的《近代易學研究:江戶時代的占〈易〉派易學(近世易學研究:江戸時代の易占)》(2010)一書,乃至於《〈易經〉在古代日本的傳播(古代日本における〈周易〉の受容)》(2010)等論文。相反,在西方社會,從早期的考狄(Henri Cordier)的《漢學書目(Bibliotheca Sinica)》(1878-1895)、前蘇聯著名漢學家舒茨基(Юлиа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Шуцкий)在《易經:語言學的研究及其翻譯(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Книга перемен. Опыт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перевода)》(1937)一書中特別有專章、使用了數萬字的篇幅介紹了《易經》在俄羅斯和歐洲的傳播和研究的簡史。還有非常重要的論文:1975年著名易學家衛德明撰寫的《西方傳統易經研究著作選目(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A selective Bibliography)》。另外,本世紀初在美國出版的《易經:文獻解題(I Ching: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2002)一書;都是很重要的有關西方《易經》研究學術史的參考資料。

在具體撰寫過程中,劉正教授認為就必然要涉及到國際《易經》學史的研究範式及研究方法論的問題。

關於《易經》的研究範式的問題,古今早有定論。但是,長期以來中外易學界一直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兩派六宗的劃分為代表。其實,這個劃分完全不如宋元之際著名易學家丁易東的總結,即:“一曰以理論《易》;二曰以象論《易》;三曰以變論《易》;四曰以占論《易》;五曰以數論《易》;六曰以律論《易》;七曰以曆論《易》;八曰以術論《易》;九曰以事論《易》;十曰以心論《易》;十一曰以《老》論《易》;十二曰以釋論《易》。”因此,在本書中,當闡述中國歷朝歷代的易學史時,劉正教授基本上採用的就是這12流派的研究範式和方法論的劃分。可是這一劃分用在西方易學史則完全不適用。哪怕是現代東亞諸國的易學發展狀況也早已經上述12流派的劃分。而現代中國則在傳統的象數派、義理派、圖書派之外,還有新興的9種:於省吾和象數考古派易學;馬一浮和心學派易學;胡樸安和史事派易學;楊樹達和古義派易學;胡適、顧頡剛、李鏡池和疑古派易學;郭沫若和社會史學派易學;沈仲濤和數理邏輯派易學;錢穆和新史學派易學;聞一多、高亨和名物訓詁派易學。因此,對於特定國家的特定的易學家及其研究範式和方法論,劉正教授採用的是標題上的一針見血點出主體特徵的方法,他總結了東亞諸國和西方易學史上先後出現在三大類別之下的40幾種流派的研究範式和方法論。即,將他們統一歸屬在三大類:學院派、宗教派(東方的僧侶派和西方的傳教士派)、占《易》派三大類別之下。

到1950年為止,東西方各國出現的《易經》研究範式和方法論大致有如下:

東亞諸國則有18種:1、伊藤東涯和古學派易學;2、太宰春臺和象數派易學;3、平澤隨貞和略筮法易學;4、新井白蛾和五象派易學;5、太田錦城和折衷派易學;6、中井履軒和懷德堂易學;7、皆川淇園和開物學易學;8、平田篤志和國學派易學;9、海保漁村和古占法易學;10、根本通明和秋田派易學;11、高島吞象、加藤大嶽和占《易》派易學;12、黎文敔和《中庸》派易學;13、內藤湖南和釋古派易學;14、高瀨武次郎和倫理學因果律派易學;15、本田成之和經學派易學;16、高田真治、高森良人和儒家倫理派易學;17、吳必素和儒家疑古派易學;18、今東光和僧侶派易學。

西方諸國則有11種:1、萊布尼茲和數理邏輯派易學;2、白晉、傅聖澤、馬若瑟和索隱派易學;3、孫璋和真教派易學;4、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義易學;5、黑格爾和哲學史派易學;6、歐德裏和風水派易學;7、拉克伯裏和中巴比倫派易學;8、衛禮賢和儒家哲學派易學;9、榮格和精神分析派易學;10、舒斯基和文本考證派易學;11、衛德明和文化哲學派易學。

有些研究範式和方法論創始人提出後,除了他本人的易學著作之外,再無迴響和繼承人,基本就消亡了。比如,古代易學史上的蔡元定和西山派易學、王夫之和乾坤並建易學,現代易學史上的熊十力和禪學派易學,我基本將之納入義理派易學。如果全要細細劃分,那是中國易學史的研究範疇了,不會是本書考慮的問題。有些研究範圍和方法論則一直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比如,我上面羅列的諸多研究大家的範式和方法論。也有些研究範式和方法論絕對不可以繼承和模擬。比如,日本根本通明博士的秋田派易學,他們主張天皇萬世一系說,反對湯武革命,更反對《易經》的政治變易思想。這樣的易學也就適合在日本、在傳統價值觀和保守主義占多數的日本秋田縣存在。雖然我非常欣賞根本通明博士的易學著作及其不屈的人格!

為了撰寫此書,劉正教授幾十年來閱讀的中、日、英、俄、法、德文的東西方《易經》研究史專著和論文超過了2000種/篇!而且幾十年來,他先後購買的西語《易經》研究著作(英、法、德、俄、西、葡、意、拉)超過了數百種,而且重要的西語易學研究著作被他製成PDF版,放在家中辦公桌電腦的主頁面上,方便於隨時查閱,其數量超過了200種。而且他收藏的日本古代和近世時代易學重要的經典著作刊本和稿本就有260多種。

有些在西方易學史上早就被人遺忘、至今無人知曉的易經學家,被他第一次挖掘出來。比如德國古代的易經學家豪普特。

在此書中,劉正教授專本撰寫了《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義易學》這一節,對其易學研究給與總結。不僅他深入挖掘西方易經學術史,就是針對中國古代易經學術史,他也第一次挖掘出了《袁天罡易學》和《李淳風易學》兩節,針對他們在占易派易學研究上的經典和成就個與總結。尤其是李淳風的名作《觀象玩占》一書,劉正教授認為:“《觀象玩占》最為有名。該書五卷全部是對天象和占《易》的對應研究,是《易經》和占星術結合的經典名著。其內容是基於對唐代及其以前各類史書中的《天官書》和《五行志》、《災異志》的易學總結和理論解說。”

他還總結了外國來華傳教士們使用《易經》命名的這一習慣。見下圖:

而針對最近幾十年來國際上的風水熱,劉正教授總結了中國風水學祖師爺郭璞的易學成就和貢獻,又追蹤到了西方接受中國風水學最早的祖師爺、德國學者歐德裏的《易經》研究和風水探索。

劉正教授主張:“歐德裏撰寫的《風水學:中國自然科學的雛形(Feug-Shui or the Rudi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in China)》一書,是整個西方世界最早研究風水派易學的著作。此書出版後至今一直不停地再版,我至少看到了十幾種不同的出版社和版本在市場上流行著,足見該書的印象力。”

在這部長達80多萬字的《國際易經學史》巨著中,類似這樣的發現層出不窮,也印證了劉正教授幾十年的艱苦探索在古文學學、歷史學、《易經》學、漢學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外語等方面的深厚的學術基礎和精湛的學術見解。

結束了對國際《易經》學史的研究,我們從西元前的伏文周孔時代,一下子又回到了21世紀的現代社會。在世界各地熱火朝天的《易經》熱和風水熱這一大環境下,認真探討科學而理性的易學研究顯得難能可貴,而且鳳毛麟角。科學和迷信的爭論一如既往存在著。信仰和理性的融合越來越難捨難分。《易經》大師多如牛毛,人人自稱祖傳三代。《易經》學會密如繁星,個個自詡國際獨尊。在名利雙收的時代,《易經》已經成了衡量一個現代人學識素養高低和身份等級貴賤的重要尺規。唉,怎麼一聲“唉”字了得!無限傷感,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論你出於什麼目的閱讀了本書,希望你走進國際《易經》研究這個與這廣闊前景的宏偉學科。多學習幾門外語!然後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從劉正教授這本書開始,瞭解《易經》學術在世界各國傳播、發展和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真正認清中國文化的精髓!

附錄:劉正《國際易經學史》總目錄

第一編 先秦時期東西方各國易學史

第一章  《易經》及其學術史研究相關概念

第一節  《易經》經傳的概念學溯源

第二節  從經卦到復卦的形成

第三節  《易經》學術研究史

第四節  國際《易經》學史的範式及方法論

第二章  東西方各國對卦象起源的研究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中國

第二節  古代印度

第三節  古代巴比倫

第四節  古代美洲

第三章  先秦解《易》諸家

第一節  《易傳》

第二節  先秦解《易》諸家

第二編  漢唐時期東西方各國易學史

第四章  中國兩漢易學史

第一節  施、孟、梁丘三家易學

第二節  焦贛易學

第三節  京氏易學

第四節  揚雄易學

第五節  鄭玄易學

第六節  荀爽易學

第七節  虞氏易學

第八節  讖緯易學

第九節  丹家易學

第五章  中國魏晉易學史

第一節  管輅易學

第二節  王弼易學

第三節  韓康伯易學

第四節  干寶易學

第五節  郭璞易學

第六節  衛元蒿易學

第七節  蕭衍易學

第六章  中國隋唐易學史

第一節  袁天罡易學

第二節  孔穎達易學

第三節  李淳風易學

第四節  史徵易學

第五節  侯果易學

第六節  崔憬易學

第七節  李鼎祚易學

第七章  三國時代朝鮮易學史

第一節  百濟王朝和《易經》

第二節  高麗王朝和《易經》

第三節  新羅王朝和《易經》

第四節  三國時代的年號和《易經》

第五節 三國時代的太史和《易經》

第八章  古墳-平安前期時代日本易學史

第一節  《易經》傳入古代日本    

第二節  《易經》和古代日本的科舉

第三節  古代日本的講《易》制度

第九章  漢唐時代安南地區易學史

第一節  劉熙和《周易》的南傳

第二節  虞翻被貶交州和虞氏易學的南傳

第三編  宋元時期東西方各國易學史

第十章  中國象數派易學史

第一節  邵雍易學

第二節  朱震易學

第三節 蔡元定易學

第四節  呂祖謙易學

第五節  易祓易學

第六節 魏了翁易學

第七節   丁易東易學

第八節 吳澄易學

第九節  龍仁夫易學

第十節  俞琰易學

第十一章  中國義理派易學史

第一節  胡璦易學

第二節  歐陽修易學

第三節 張載易學

第四節  王安石易學

第五節  程頤易學

第六節  蘇軾易學

第七節  李光易學

第八節  郭雍易學

第九節  楊萬里易學

第十節  朱熹易學

第十一節  王宗傳易學

第十二節  胡一桂易學

第十三節 董真卿易學

第十二章  中國圖書派易學

第一節  陳摶易學

第二節  李覯易學

第三節  劉牧易學

第四節 周敦頤易學

第五節  楊甲易學

第六節  朱子和《易》圖

第七節  吳仁傑易學

第八節  雷思齊易學

第九節  錢義方易學

第十三章  高麗王朝時代朝鮮易學史

第一節  崔承老和《易經》

第二節  九齋學堂和國學七齋

第三節  明經博士和《易經》學制

第四節  古代朝鮮的講《易》制度

第五節 金富軾易學

第六節  高麗王朝的京氏易學和曆法

第七節  開京派易學和西京派易學

第八節  禹倬易學

第九節  李穡易學

第十四章  中世前期時代日本易學史

第一節  日本的年號和《易經》

第二節  皇宮講《易》和賦詩活動

第十五章  李陳王朝時代越南易學史

第一節  越南的年號和《易經》

第二節  《易經》和古代越南的科舉

第三節  吳士連易學

第四編  明代東西方各國易學史

第十六章  中國象數派易學史

第一節  陳士元易學

第二節 來知德易學

第三節 章潢易學

第四節  沈一貫易學

第五節  錢一本易學

第六節  倪元璐易學

第七節  黃道周易學

第八節  方孔炤易學

第十七章  中國義理派易學史

第一節  胡廣易學

第二節  蔡清易學

第三節  湛若水易學

第四節  李贄易學

第五節  潘士藻易學

第六節  焦竑易學

第七節  何楷易學

第八節  智旭易學    

第十八章  中國圖書派易學史

第一節 曹端易學

第二節 劉定之易學

第三節 韓邦奇易學 

第四節 歸有光易學

第五節  章潢和《圖書編》

第十九章  朝鮮王朝前期時代易學史

第一節  朱子易學在古代朝鮮

第二節  朝鮮王朝早期時代易學著作表

第三節  崔恒易學

第四節  徐敬德易學

第五節  李世應易學

第六節  李滉易學

第七節  李栗穀易學

第八節  許穆易學

第九節  宋時烈易學

第二十章  中世時代後期日本易學史

第一節  日本的年號和《易經》

第二節  足利學校和易學

第三節 足利學校的古抄本占筮教科書

第四節  朱子易學及其占筮學說的興盛

第五節  柏舟宗趙易學

第六節  桃源瑞仙易學

第七節  清原宣賢易學

第八節  林羅山易學

第九節  熊澤蕃山易學

第二十一章  後黎-莫朝時代越南易學史

第一節  越南的年號和《易經》

第二節 《易經》和古代越南的科舉

第三節  頒佈詔書和《易經》經傳

第二十二章  西方傳教士和《易經》

第一節  傳教士名字和《易經》      

第二節  傳教士們的早期索隱派易學研究

第五編  清代東西方各國易學史

第二十三章  中國象數派易學史

第一節  黃宗羲易學

第二節  黃宗炎易學

第三節  毛奇齡易學

第四節  胡煦易學

第五節 李塨易學

第六節  惠棟易學

第七節  張惠言易學

第八節  焦循易學

第九節  姚配中易學

第十節 朱駿聲易學

第十一節  劉鍾麟易學  

第二十四章  中國義理派易學史

第一節  刁包易學

第二節  張爾岐易學

第三節  浦龍淵易學

第四節  王夫之易學

第五節 李光地易學

第六節  喬萊易學

第七節  陳夢雷易學

第八節  沈起元易學

第九節  晏斯盛易學

第十節  程廷祚易學

第十一節  劉紹攽易學

第二十五章  中國圖書派易學史

第一節  胡世安易學

第二節  毛奇齡和《河圖洛書原舛編》

第三節  胡渭易學

第四節  江永易學

第五節  德沛易學

第六節  楊方達易學

第七節  崔述易學

第二十六章  清朝皇帝禦纂《易經》注釋

第一節  康熙皇帝和《日講易經解義》

第二節  康熙皇帝和《禦纂周易折中》

第三節  乾隆皇帝和《禦纂周易述義》

第四節  《四庫全書》和《易》類提要表

第五節  《四庫全書》和《易》類存目表

第二十七章  朝鮮王朝後期時代易學史

第一節  朝鮮王朝後期時代易學著作表      

第二節  樸昌宇易學

第三節  李玄錫易學

第四節  金錫文易學

第五節  李星湖易學

第六節  韓元震易學

第七節  柳宜健易學

第八節  丁茶山易學

第二十八章  桃山-江戶時代日本易學史

第一節  天皇與《易經》的學習

第二節  天皇年號和《易經》

第三節  近世-明治時代易學著作表

第四節  伊藤東涯和古學派易學

第五節  太宰春臺和象數派易學

第六節  平澤隨貞和略筮法易學

第七節  新井白蛾和五象派易學

第八節  中井履軒和懷德堂易學

第九節  皆川淇園和開物學易學

第十節  太田錦城和折衷派易學

第十一節  平田篤志和國學派易學

第十二節  海保漁村和古占法易學

第十三節  根本通明和秋田派易學

第十四節  高島吞象和占筮派易學

第十五節  後藤芝山和訓點派易學

第二十九章  後黎-阮朝時期越南易學史

第一節  漢喃研究院保存的善本易學著作表

第二節  後黎-阮朝時期易學著作綜述

第三節  鄧泰滂易學

第四節  黎貴惇易學

第三十章  西方傳教士《易經》翻譯史

第一節  1626-1911西語易學著作表

第二節  傳教士《易經》翻譯綜述

第三節  麥麗芝易學

第四節  利雅格易學

第五節  赫萊茲易學

第六節  霍道生易學

第三十一章  哲學史視野下的西方易學史  

第一節  萊布尼茲和數理邏輯派易學

第二節  易學白晉和索隱派易學

第三節  傅聖澤和索隱派易學

第四節  馬若瑟和索隱派易學

第五節  孫璋和真教派易學

第六節  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義易學

第七節  黑格爾和哲學史派易學

第八節 歐德里和風水派易學

第九節  拉克伯里和中巴比倫派易學

第六編  民國時代東西方各國易學史

第三十二章  中國象數派易學史

第一節  曹元弼易學

第二節  杭辛齋易學      

第三節  尚秉和易學

第四節  徐昂易學

第五節  沈迪綿易學

第六節  于省吾和象數考古派易學

第三十三章  中國義理派易學史

第一節  馬一浮和心學派易學

第二節  胡樸安和史事派易學

第三節  楊樹達和古義派易學

第四節  胡適和疑古派易學

第五節 郭沫若和社會史學派易學

第六節  沈仲濤和數理邏輯派易學

第七節  顧頡剛和疑古派易學

第八節  錢穆和新史學派易學

第九節 聞一多和名物訓詁派易學

第十節  高亨和名物訓詁派易學

第十一節 李鏡池和疑古派易學  

第三十四章  大正-昭和前期日韓越易學史

第一節  大正-昭和前期日韓越易學研究綜述

第二節  黎文敔和《中庸》派易學

第三節 內藤湖南和釋古派易學

第四節  高瀨武次郎和倫理學因果律派易學

第五節 本田成之和經學派易學

第六節  高田真治和儒家倫理派易學

第七節  吳必素和儒家疑古派易學

第八節  高森良人和儒家倫理派易學

第九節  今東光和僧侶派易學

第十節  加藤大嶽和占《易》派易學

第三十五章  20世紀前期西方易學史

第一節  20世紀前期西方易學研究綜述

第二節  衛禮賢和儒家哲學派易學

第三節  榮格和精神分析派易學

第四節  舒斯基和文本考證派易學

第五節  衛德明和文化哲學派易學

第三十六章  現當代東方各國易學研究概觀

第一節  中國易學研究概觀

第二節  臺灣易學研究概觀

第三節 日本易學研究概觀

第四節 韓國易學研究概觀      

第三十七章  現當代西方各國易學研究概觀   

第一節 俄羅斯易學研究概觀      

第二節 法國易學研究概觀

第三節  德國易學研究概觀

第四節  美英等英語國家易學研究概觀

泉深微信号:VictoryVictory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