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 休斯顿黄页 电子书
新闻 / 今日要闻

王铁牛《上甘岭战役》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与冲锋陷阵的英雄战士和谐相融


王铁牛《上甘岭战役》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与冲锋陷阵的英雄战士和谐相融


【美南新闻泉深】中国人民的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历史记忆。油画艺术家王铁牛教授创作的《上甘岭战役》是他从心而出的真诚创作。他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烈士的形象和事迹伴我成长,催我奋进。我的个人从艺经历中也几次与这场战争邂逅,参加过话剧《彭大将军》(表现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彭德怀同志)剧组排演绘景工作,主创完成反映朝鲜战争的《清川江畔围歼战》全景画,并为此赴朝鲜考察,后来受南京军区之邀创作(与王君瑞合作)《上甘岭•1952》历史画。所有这些都为我这一次创作《上甘岭战役》埋下伏笔。”


《上甘岭战役》局部

几十年来,表现上甘岭战役的绘画作品很多,王铁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开别人的老路,从新的视角出发,如何很好总结以往经验,在艺术创新上更上一层楼。《上甘岭战役》的规定尺寸是高3米,长度未做规定,而是由作者根据创作内容与构图需要选定合适的长度,王铁牛说:“我将画面定在了6.75米长,这更宜于展示宽阔场景。因为我即想表现志愿军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又想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两者兼顾其实是创作历史画的大忌,画不好就二者皆失。我力图较全面地展示阵地攻防争夺战役级的战争图景,使人物与环境更理想地融为一个统一整体,力图解决好特写式的人物组合与整个战场的比例和透视关系。”


王铁牛在创作《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典型特征是以山地攻防战和阵地战为主,中美双方都投入了数万兵力,在3.7平方公里范围内激战43天,使用了数万吨的弹药,战争激烈程度前所罕见。 战斗同时在多点进行,战争形态也呈多样,不同类型、数不清的英雄事迹感天动地,但历史画只能表现同一时空下的被瞬间定格的特定事件为主要落脚点,必须选择好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以及上甘岭战役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战争态势。

在构思创作中,王铁牛把握住了几点:一是,人物形象作为画面主体。他说,根据不同的特定情景,去创作设计处于不同空间位置,不同状态中的每个战士形象,不单单是脸部的刻画,战斗动势的肢体语言设计更为重要,在画面中心,侧重塑造了群体组合造型来强化视觉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整体效果中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对志愿军战士衣着、装备和武器参照史料经过考证,力求符合历史真实。战术动作标准专业,符合军事常识。王铁牛是军人出身,画面中主要人物的战术动作都是他亲自做模特。人物形象设计是整个创作的重中之重,在极其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志愿军战士们勇敢向前、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如何刻画到位,始终是他努力追求的;三是,画面中对典型化的理解,如上甘岭的山形地貌通过史料认知,同时凭借各种形象素材、经验积累,调动艺术想象力去创作一种接近真实战场的视觉效果。

从战役视角表现这场战争,考虑到上甘岭战役是阵地争夺战、坑道战为特征,所以围绕这一特点,作者构思了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坚守阵地为主要情节的画面,设计了壕沟沿山坡蜿蜒极远的多层次布局,充分利用光影和明暗对比,充分利用烟火去渲染气氛,调度处理画面中虚实藏露,用艺术表现手段去丰富画面视觉效果,努力营造出宏大悲壮的战争场景。


《上甘岭战役》全图


《上甘岭战役》的创作,在民族历史永恒的记忆中增添了美术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铁牛简介



王铁牛,1950年生于哈尔滨,沈阳市人。1977年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1993年调入鲁迅美术学院大型绘画工作室。1995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留学,199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任油画教研室教授至今。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学督导,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创作艺委会委员,中俄友好协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留俄苏美术院校校友会会长,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荣誉会员、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获得者,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列宾美术学院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荣誉教授。30余年来完成各类历史题材主题创作近40余件,散布于国内部分博物馆、纪念馆中陈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