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际易经学史》
介绍刘正教授此书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总结
【美南新闻泉深】在《易经》热和风水热早已经风行天下、名震中外学术界的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他——着名歷史学家和易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刘正教授,通过这本最新着作,展开一场有关国际《易经》学史的考察和阅读吧。特别是在各类专题、各种文字的易学着作汗牛充栋在世界各国的时代里,你绝对需要真正而又彻底地瞭解一下《易经》在整个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学术贡献,瞭解她曾经的辉煌和灿烂,让那些贬低《易经》和中国文化的假洋鬼子们在博大精深而又奥秘无穷的国际《易经》学史面前,彻底暴露他们的无知和浅薄!
刘正新书封面
这是一部关於国际《易经》研究的学术史,更是一部见证国际学术界在过去的上千年的歷史发展中传播、接受、研究、讚美《易经》的世界文化和思想史!它实际上是由“中国歷代《易经》注释和研究史”与“东西方各国《易经》传播和研究史”两条主线所构成的,而且处处是以中国歷代《易经》发展史作為核心主线。
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啟功先生题赠刘正教授墨宝
《易经》在东方各国,因為儒家文化圈所属国对汉字的使用,基本上东方各国在古代曾经接受和使用汉字作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常用文字系统。因此,在日本、越南、韩国,都曾经直接学习和接受汉语版本的《易经》。直到韩文和喃文出现后,才有了使用韩文和喃文表达的书名出现。如今,역경,则是韩语《易经》的表达。주역则是《周易》的表达。Chu Dịch 或Kinh Dich,则是越南语《周易》或《易经》的表达。但是,《易经》在整个西方世界,却出现了十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其中,比较固定的是俄语的表达法,即:И цзин,或者Книга перемен;这是俄语《易经》的表达。而《周易》的俄语的表达法则是Чжоу и。与之相应, 《易经》这一书名的西语翻译,在四百多年西方易学史上出现多次变化。经过刘正教授在此书中的详细文献追踪调查,现将书名和诞生年代总结如下:如今Zhouyi(周易)或者I Ching(易经)、Yijing(易经)这三个术语已经是西方各个语言中直接使用的《易经》书名翻译。喜欢用哪一个都无所谓,根据个人爱好而已。在《易经》的母国也依然同时存在《周易》《易经》两个术语。但是从1626年西方易学史诞生至今,却先后出现十几种不同的译名和写法。具体来说,刘正教授将这些西文《易经》名称分成音译法和义译法。他认為:“音译法直接来自当时的汉语发音,特别是传教士使用的汉语方言(比如,粤语)直接决定了《易经》的发音模拟和西语记录方式。而义译法,来自於西方易学界对《易经》本质的理解。”根据刘正教授此书的调查和整理,西文《易经》译名诞生如下:I'Y King,1626年,法文、拉丁文。 Yechim,1712年,法文。 Kih King,1736年,拉丁文。Ye Kim,1753年,德文。Y king,1770年,法文。Yi king,1871年,英文。Yih King,1834年,拉丁文。Ego Ching,1839年,拉丁文。I King,1868年,英文。I Ching,1882年,英文。Yh King,1892年,英文。I tsing,1894年,法文。Yijing,1899年,英文、法文。I ging,1924年,德文。The Book of Changes,1882年,英文。
在上述开场白之后,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刘正教授的此书,开始一次瞭解《易经》的诞生及其為国际《易经》研究的歷史,打开这座深沉而厚重的漆室之门。
毫无疑问,《易经》在古代中国是一部传统经学和古代哲学的经典着作。但是至今依然有很多学者却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或认為它其实只是一部占筮书、或歷史书、或礼书、或天文书、或月相书、或自传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对这部着作的定性也会影响到东西方各国学术界对《易经》的研究,进而也必然影响到对《易经》学史的认识和考察。
首先,刘正教授明确指出:“《周易》不等於周易。”周易,它是相对於夏易、商易而言的。这一名词首见於《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因此,作為占筮书的书名,其本义是周易(周之易书),其原始名称是《易象》。《易象》名称作為周礼的一部分被保存在鲁国,而“周易”则是周朝占筮书的代称。当《周礼》中讲“三易之法”时,将《连山》《归藏》与《周易》并例,如周礼对《周礼》的认定一样,“周易”取代《易象》成為《周易》一书正式书名。
刘正教授接着说:“我们从易学家的角度来谈专业化的《易经》学术研究史这一课题,我一直主张它包括了三大内容:第一个是《易经》前史的考古学和歷史语言学的研究。第二是歷代各朝各国对《易经》经传的注释史研究。第三是歷代各朝各国对《易经》应用史的研究。”由此而来出现了撰写和研究国际《易经》学史的切入点。
第一是通史体《易经》研究的学术史着作。比如,日本今东光的《今氏易学史》(1966)、户田丰三郎的《〈易经〉注释史纲》(1968)為最早的通史体易学史专着。中国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1995)、《高怀民易学史系列》(2007)、傅海燕《中国易学史略》(2019)等。第二是断代体和专题体《易经》研究的学术史着作。比如,日本今井宇三郎的《宋代易学的研究》(1958)、铃木由次郎的《汉易研究》(1963)、臺湾高怀民的《先秦易学史》(1990)《两汉易学史》(1970)《宋元明易学史》(1994)、杨自平的博士论文《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2012)、大陆刘玉建的《两汉象数易学研究》(1996)、余敦康的《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1997)、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1994、1998)《明代易学史》(2016)《清代易学史》(2018)等等。
而对於东亚社会,日本之外,从朝鲜到越南等国,尚未出现类似这样的经学注释提要可资借鉴。但是《周易》专题研究着作则出版很多。比如,日本的易学研究,从早期的铃木博的《〈周易抄〉国语学的考察(〈周易抄〉についての国语学的考察)》(1972)一书,到现代的奈良场胜的《近代易学研究:江户时代的占〈易〉派易学(近世易学研究:江戸时代の易占)》(2010)一书,乃至於《〈易经〉在古代日本的传播(古代日本における〈周易〉の受容)》(2010)等论文。相反,在西方社会,从早期的考狄(Henri Cordier)的《汉学书目(Bibliotheca Sinica)》(1878-1895)、前苏联着名汉学家舒茨基(Юлиа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Шуцкий)在《易经:语言学的研究及其翻译(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Книга перемен. Опыт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перевода)》(1937)一书中特别有专章、使用了数万字的篇幅介绍了《易经》在俄罗斯和欧洲的传播和研究的简史。还有非常重要的论文:1975年着名易学家卫德明撰写的《西方传统易经研究着作选目(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A selective Bibliography)》。另外,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版的《易经:文献解题(I Ching: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2002)一书;都是很重要的有关西方《易经》研究学术史的参考资料。
在具体撰写过程中,刘正教授认為就必然要涉及到国际《易经》学史的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论的问题。
关於《易经》的研究范式的问题,古今早有定论。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易学界一直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两派六宗的划分為代表。其实,这个划分完全不如宋元之际着名易学家丁易东的总结,即:“一曰以理论《易》;二曰以象论《易》;三曰以变论《易》;四曰以占论《易》;五曰以数论《易》;六曰以律论《易》;七曰以历论《易》;八曰以术论《易》;九曰以事论《易》;十曰以心论《易》;十一曰以《老》论《易》;十二曰以释论《易》。”因此,在本书中,当阐述中国歷朝歷代的易学史时,刘正教授基本上採用的就是这12流派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划分。可是这一划分用在西方易学史则完全不适用。哪怕是现代东亚诸国的易学发展状况也早已经上述12流派的划分。而现代中国则在传统的象数派、义理派、图书派之外,还有新兴的9种:於省吾和象数考古派易学;马一浮和心学派易学;胡朴安和史事派易学;杨树达和古义派易学;胡适、顾頡刚、李镜池和疑古派易学;郭沫若和社会史学派易学;沈仲涛和数理逻辑派易学;钱穆和新史学派易学;闻一多、高亨和名物训詁派易学。因此,对於特定国家的特定的易学家及其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刘正教授採用的是标题上的一针见血点出主体特徵的方法,他总结了东亚诸国和西方易学史上先后出现在三大类别之下的40几种流派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即,将他们统一归属在三大类:学院派、宗教派(东方的僧侣派和西方的传教士派)、占《易》派三大类别之下。
到1950年為止,东西方各国出现的《易经》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大致有如下:
东亚诸国则有18种:1、伊藤东涯和古学派易学;2、太宰春臺和象数派易学;3、平泽随贞和略筮法易学;4、新井白蛾和五象派易学;5、太田锦城和折衷派易学;6、中井履轩和怀德堂易学;7、皆川淇园和开物学易学;8、平田篤志和国学派易学;9、海保渔村和古占法易学;10、根本通明和秋田派易学;11、高岛吞象、加藤大岳和占《易》派易学;12、黎文敔和《中庸》派易学;13、内藤湖南和释古派易学;14、高瀨武次郎和伦理学因果律派易学;15、本田成之和经学派易学;16、高田真治、高森良人和儒家伦理派易学;17、吴必素和儒家疑古派易学;18、今东光和僧侣派易学。
西方诸国则有11种:1、莱布尼兹和数理逻辑派易学;2、白晋、傅圣泽、马若瑟和索隐派易学;3、孙璋和真教派易学;4、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义易学;5、黑格尔和哲学史派易学;6、欧德里和风水派易学;7、拉克伯里和中巴比伦派易学;8、卫礼贤和儒家哲学派易学;9、荣格和精神分析派易学;10、舒斯基和文本考证派易学;11、卫德明和文化哲学派易学。
有些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创始人提出后,除了他本人的易学着作之外,再无迴响和继承人,基本就消亡了。比如,古代易学史上的蔡元定和西山派易学、王夫之和乾坤并建易学,现代易学史上的熊十力和禪学派易学,我基本将之纳入义理派易学。如果全要细细划分,那是中国易学史的研究范畴了,不会是本书考虑的问题。有些研究范围和方法论则一直產生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上面罗列的诸多研究大家的范式和方法论。也有些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绝对不可以继承和模拟。比如,日本根本通明博士的秋田派易学,他们主张天皇万世一系说,反对汤武革命,更反对《易经》的政治变易思想。这样的易学也就适合在日本、在传统价值观和保守主义占多数的日本秋田县存在。虽然我非常欣赏根本通明博士的易学着作及其不屈的人格!
為了撰写此书,刘正教授几十年来阅读的中、日、英、俄、法、德文的东西方《易经》研究史专着和论文超过了2000种/篇!而且几十年来,他先后购买的西语《易经》研究着作(英、法、德、俄、西、葡、意、拉)超过了数百种,而且重要的西语易学研究着作被他製成PDF版,放在家中办公桌电脑的主页面上,方便於随时查阅,其数量超过了200种。而且他收藏的日本古代和近世时代易学重要的经典着作刊本和稿本就有260多种。
有些在西方易学史上早就被人遗忘、至今无人知晓的易经学家,被他第一次挖掘出来。比如德国古代的易经学家豪普特。
在此书中,刘正教授专本撰写了《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义易学》这一节,对其易学研究给与总结。不仅他深入挖掘西方易经学术史,就是针对中国古代易经学术史,他也第一次挖掘出了《袁天罡易学》和《李淳风易学》两节,针对他们在占易派易学研究上的经典和成就个与总结。尤其是李淳风的名作《观象玩占》一书,刘正教授认為:“《观象玩占》最為有名。该书五卷全部是对天象和占《易》的对应研究,是《易经》和占星术结合的经典名着。其内容是基於对唐代及其以前各类史书中的《天官书》和《五行志》、《灾异志》的易学总结和理论解说。”
他还总结了外国来华传教士们使用《易经》命名的这一习惯。见下图:
而针对最近几十年来国际上的风水热,刘正教授总结了中国风水学祖师爷郭璞的易学成就和贡献,又追踪到了西方接受中国风水学最早的祖师爷、德国学者欧德里的《易经》研究和风水探索。
刘正教授主张:“欧德里撰写的《风水学:中国自然科学的雏形(Feug-Shui or the Rudi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in China)》一书,是整个西方世界最早研究风水派易学的着作。此书出版后至今一直不停地再版,我至少看到了十几种不同的出版社和版本在市场上流行着,足见该书的印象力。”
在这部长达80多万字的《国际易经学史》巨着中,类似这样的发现层出不穷,也印证了刘正教授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在古文学学、歷史学、《易经》学、汉学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外语等方面的深厚的学术基础和精湛的学术见解。
结束了对国际《易经》学史的研究,我们从西元前的伏文周孔时代,一下子又回到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在世界各地热火朝天的《易经》热和风水热这一大环境下,认真探讨科学而理性的易学研究显得难能可贵,而且凤毛麟角。科学和迷信的争论一如既往存在着。信仰和理性的融合越来越难捨难分。《易经》大师多如牛毛,人人自称祖传三代。《易经》学会密如繁星,个个自詡国际独尊。在名利双收的时代,《易经》已经成了衡量一个现代人学识素养高低和身份等级贵贱的重要尺规。唉,怎麼一声“唉”字了得!无限伤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无论你出於什麼目的阅读了本书,希望你走进国际《易经》研究这个与这广阔前景的宏伟学科。多学习几门外语!然后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从刘正教授这本书开始,瞭解《易经》学术在世界各国传播、发展和研究的歷史与现状,真正认清中国文化的精髓!
附录:刘正《国际易经学史》总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一章 《易经》及其学术史研究相关概念
第一节 《易经》经传的概念学溯源
第二节 从经卦到復卦的形成
第三节 《易经》学术研究史
第四节 国际《易经》学史的范式及方法论
第二章 东西方各国对卦象起源的研究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中国
第二节 古代印度
第三节 古代巴比伦
第四节 古代美洲
第三章 先秦解《易》诸家
第一节 《易传》
第二节 先秦解《易》诸家
第二编 汉唐时期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四章 中国两汉易学史
第一节 施、孟、梁丘三家易学
第二节 焦赣易学
第三节 京氏易学
第四节 扬雄易学
第五节 郑玄易学
第六节 荀爽易学
第七节 虞氏易学
第八节 讖纬易学
第九节 丹家易学
第五章 中国魏晋易学史
第一节 管輅易学
第二节 王弼易学
第三节 韩康伯易学
第四节 干宝易学
第五节 郭璞易学
第六节 卫元蒿易学
第七节 萧衍易学
第六章 中国隋唐易学史
第一节 袁天罡易学
第二节 孔颖达易学
第三节 李淳风易学
第四节 史徵易学
第五节 侯果易学
第六节 崔憬易学
第七节 李鼎祚易学
第七章 三国时代朝鲜易学史
第一节 百济王朝和《易经》
第二节 高丽王朝和《易经》
第三节 新罗王朝和《易经》
第四节 三国时代的年号和《易经》
第五节 三国时代的太史和《易经》
第八章 古坟-平安前期时代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易经》传入古代日本
第二节 《易经》和古代日本的科举
第三节 古代日本的讲《易》制度
第九章 汉唐时代安南地区易学史
第一节 刘熙和《周易》的南传
第二节 虞翻被贬交州和虞氏易学的南传
第三编 宋元时期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十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邵雍易学
第二节 朱震易学
第三节 蔡元定易学
第四节 吕祖谦易学
第五节 易祓易学
第六节 魏了翁易学
第七节 丁易东易学
第八节 吴澄易学
第九节 龙仁夫易学
第十节 俞琰易学
第十一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胡璦易学
第二节 欧阳修易学
第三节 张载易学
第四节 王安石易学
第五节 程颐易学
第六节 苏軾易学
第七节 李光易学
第八节 郭雍易学
第九节 杨万里易学
第十节 朱熹易学
第十一节 王宗传易学
第十二节 胡一桂易学
第十三节 董真卿易学
第十二章 中国图书派易学
第一节 陈摶易学
第二节 李覯易学
第三节 刘牧易学
第四节 周敦颐易学
第五节 杨甲易学
第六节 朱子和《易》图
第七节 吴仁杰易学
第八节 雷思齐易学
第九节 钱义方易学
第十三章 高丽王朝时代朝鲜易学史
第一节 崔承老和《易经》
第二节 九斋学堂和国学七斋
第三节 明经博士和《易经》学制
第四节 古代朝鲜的讲《易》制度
第五节 金富軾易学
第六节 高丽王朝的京氏易学和历法
第七节 开京派易学和西京派易学
第八节 禹倬易学
第九节 李穡易学
第十四章 中世前期时代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日本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皇宫讲《易》和赋诗活动
第十五章 李陈王朝时代越南易学史
第一节 越南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易经》和古代越南的科举
第三节 吴士连易学
第四编 明代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十六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陈士元易学
第二节 来知德易学
第三节 章潢易学
第四节 沈一贯易学
第五节 钱一本易学
第六节 倪元璐易学
第七节 黄道周易学
第八节 方孔炤易学
第十七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胡广易学
第二节 蔡清易学
第三节 湛若水易学
第四节 李贄易学
第五节 潘士藻易学
第六节 焦竑易学
第七节 何楷易学
第八节 智旭易学
第十八章 中国图书派易学史
第一节 曹端易学
第二节 刘定之易学
第三节 韩邦奇易学
第四节 归有光易学
第五节 章潢和《图书编》
第十九章 朝鲜王朝前期时代易学史
第一节 朱子易学在古代朝鲜
第二节 朝鲜王朝早期时代易学着作表
第三节 崔恒易学
第四节 徐敬德易学
第五节 李世应易学
第六节 李滉易学
第七节 李栗穀易学
第八节 许穆易学
第九节 宋时烈易学
第二十章 中世时代后期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日本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足利学校和易学
第三节 足利学校的古抄本占筮教科书
第四节 朱子易学及其占筮学说的兴盛
第五节 柏舟宗赵易学
第六节 桃源瑞仙易学
第七节 清原宣贤易学
第八节 林罗山易学
第九节 熊泽蕃山易学
第二十一章 后黎-莫朝时代越南易学史
第一节 越南的年号和《易经》
第二节 《易经》和古代越南的科举
第三节 颁佈詔书和《易经》经传
第二十二章 西方传教士和《易经》
第一节 传教士名字和《易经》
第二节 传教士们的早期索隐派易学研究
第五编 清代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二十三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黄宗羲易学
第二节 黄宗炎易学
第三节 毛奇龄易学
第四节 胡煦易学
第五节 李塨易学
第六节 惠栋易学
第七节 张惠言易学
第八节 焦循易学
第九节 姚配中易学
第十节 朱骏声易学
第十一节 刘钟麟易学
第二十四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刁包易学
第二节 张尔岐易学
第三节 浦龙渊易学
第四节 王夫之易学
第五节 李光地易学
第六节 乔莱易学
第七节 陈梦雷易学
第八节 沈起元易学
第九节 晏斯盛易学
第十节 程廷祚易学
第十一节 刘绍攽易学
第二十五章 中国图书派易学史
第一节 胡世安易学
第二节 毛奇龄和《河图洛书原舛编》
第三节 胡渭易学
第四节 江永易学
第五节 德沛易学
第六节 杨方达易学
第七节 崔述易学
第二十六章 清朝皇帝御纂《易经》注释
第一节 康熙皇帝和《日讲易经解义》
第二节 康熙皇帝和《御纂周易折中》
第三节 乾隆皇帝和《御纂周易述义》
第四节 《四库全书》和《易》类提要表
第五节 《四库全书》和《易》类存目表
第二十七章 朝鲜王朝后期时代易学史
第一节 朝鲜王朝后期时代易学着作表
第二节 朴昌宇易学
第三节 李玄锡易学
第四节 金锡文易学
第五节 李星湖易学
第六节 韩元震易学
第七节 柳宜健易学
第八节 丁茶山易学
第二十八章 桃山-江户时代日本易学史
第一节 天皇与《易经》的学习
第二节 天皇年号和《易经》
第三节 近世-明治时代易学着作表
第四节 伊藤东涯和古学派易学
第五节 太宰春臺和象数派易学
第六节 平泽随贞和略筮法易学
第七节 新井白蛾和五象派易学
第八节 中井履轩和怀德堂易学
第九节 皆川淇园和开物学易学
第十节 太田锦城和折衷派易学
第十一节 平田篤志和国学派易学
第十二节 海保渔村和古占法易学
第十三节 根本通明和秋田派易学
第十四节 高岛吞象和占筮派易学
第十五节 后藤芝山和训点派易学
第二十九章 后黎-阮朝时期越南易学史
第一节 汉喃研究院保存的善本易学着作表
第二节 后黎-阮朝时期易学着作综述
第三节 邓泰滂易学
第四节 黎贵惇易学
第三十章 西方传教士《易经》翻译史
第一节 1626-1911西语易学着作表
第二节 传教士《易经》翻译综述
第三节 麦丽芝易学
第四节 利雅格易学
第五节 赫莱兹易学
第六节 霍道生易学
第三十一章 哲学史视野下的西方易学史
第一节 莱布尼兹和数理逻辑派易学
第二节 易学白晋和索隐派易学
第三节 傅圣泽和索隐派易学
第四节 马若瑟和索隐派易学
第五节 孙璋和真教派易学
第六节 豪普特和宗教神秘主义易学
第七节 黑格尔和哲学史派易学
第八节 欧德里和风水派易学
第九节 拉克伯里和中巴比伦派易学
第六编 民国时代东西方各国易学史
第三十二章 中国象数派易学史
第一节 曹元弼易学
第二节 杭辛斋易学
第三节 尚秉和易学
第四节 徐昂易学
第五节 沈迪绵易学
第六节 于省吾和象数考古派易学
第三十三章 中国义理派易学史
第一节 马一浮和心学派易学
第二节 胡朴安和史事派易学
第三节 杨树达和古义派易学
第四节 胡适和疑古派易学
第五节 郭沫若和社会史学派易学
第六节 沈仲涛和数理逻辑派易学
第七节 顾頡刚和疑古派易学
第八节 钱穆和新史学派易学
第九节 闻一多和名物训詁派易学
第十节 高亨和名物训詁派易学
第十一节 李镜池和疑古派易学
第三十四章 大正-昭和前期日韩越易学史
第一节 大正-昭和前期日韩越易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黎文敔和《中庸》派易学
第三节 内藤湖南和释古派易学
第四节 高瀨武次郎和伦理学因果律派易学
第五节 本田成之和经学派易学
第六节 高田真治和儒家伦理派易学
第七节 吴必素和儒家疑古派易学
第八节 高森良人和儒家伦理派易学
第九节 今东光和僧侣派易学
第十节 加藤大岳和占《易》派易学
第三十五章 20世纪前期西方易学史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西方易学研究综述
第二节 卫礼贤和儒家哲学派易学
第三节 荣格和精神分析派易学
第四节 舒斯基和文本考证派易学
第五节 卫德明和文化哲学派易学
第三十六章 现当代东方各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一节 中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二节 臺湾易学研究概观
第三节 日本易学研究概观
第四节 韩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三十七章 现当代西方各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一节 俄罗斯易学研究概观
第二节 法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三节 德国易学研究概观
第四节 美英等英语国家易学研究概观
泉深微信号:VictoryVictory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