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僑社新聞

李鴻源教授4月25日參加南加州成大校友會線上演講會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水、能源、公共工程、國土規劃


李鴻源教授4月25日參加南加州成大校友會線上演講會 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水、能源、公共工程、國土規劃

    (休士頓/ 秦鴻鈞報導 )一項由南加州成功大學校友會主辦的2021年春季講座,於上周日(4月25日)晚間九時半舉行。邀請前內政部部長、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鴻源教授主講:「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 水、能源、公共工程、國土規劃」。李鴻源教授為美國愛荷華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碩、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他一開場即將全埸導入問題的核心:台灣怎麼了?為什麼我們變弱了?2000年後,國家議程一無所成;國家能力與社會共識巨幅衰退;政府能力原本就受限,2000年後更差,看看周圍的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我們該繼續前進或原地踏步?在全球化失去方向的台灣,原本是全球化的得利者,現在是落後者,即將是受害者。而解決問題的開始:必須有個聰明政府!他說:台灣曾有有能政府,現在沒有,但必須有!政府不是解方提供者,常常自己就是問題。僅管政治混亂,而日本政府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因此,李鴻源說:台灣不用偉大,政府再次聰明就好!

    李鴻源教授也感嘆:因為局勢越來越難,課題越來越險:包括: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全球化挑戰、亞洲佈局、兩岸競合?大國競爭?城際競爭?區域競爭?從國家到區域到地方各級自我定位?台灣的迷思,包括:台灣影響力的迷思:冷戰對抗、1980巨大的成功、台灣中心。而今過於臃腫的編制、不切實際的設計,無法反映現實與事實的制度,造成無效治理的空轉。是「迷思」讓社會鬆懈,讓政府失能。

    李鴻源教授以分佈圖介紹台灣的地震帶、1985-2005年的颱風路徑圖,以及台灣年平均降雨量有旱澇加劇之趨勢。以及近期發現的屏東縣- 佳冬鄉漁塭...地層下陷;以及雲林地區81-98年累積的下陷量;八八風災後太麻里溪出海口;以及南投縣隆華國小終於要搬離危險地了- 這是教育部決定遷校重建的九所學校之一。以及台北防洪系統的風險:這流域整體治理關乎800萬人口生計!他從出示的淡水河洪水預報系統未來展望示意圖談到該區未來可能遭遇的風險,包括:堤防損壞、氣候變遷。他以2001年納莉颱風對台灣北部的洪水災害,談到氣候變遷的衝擊、社會變遷的風險、空間規劃及機會。談到國土空間新機會,他說:根據民國99年普查常住人口,其中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五都人口佔了全台人口的60.8%,而藝文展演場館及活動超過五成分佈於五都。而通過「台灣國土容受力分析與調適」而提出非都市及都市土地使用管制策略。根據整合易淹水、坡地災害及土石流風險地區,作出預防及監控、整備應變、及土地開發調適等進行管控。其作法如:

    恢復水文狀態:維持都市水平衡,減緩都市化衝擊,維持低衝擊開發。如LIF設施定位,達到減洪、水質改善、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增加生物棲地、調節微氣候及提升都市景觀美質等。並以台灣降雨特性、都市型態和目標分析,LID設施可以負擔部分減洪效果,對於高頻率、較短延時降雨量,提供保水之功能性,但無法削減 高重現期距暴雨事件洪峰量。

    他也從「都市中降雨入滲地下的效益」談及國外都市防洪空間規劃與管理概況:如新加坡的整體政策規劃為:親水、美化及淨化水質。發布ABC認證計劃及修訂法規,要求開發基地逕流抑制量(25~35%)與建物開發高程。他又舉例國外都市防洪空間規劃與管理概況:如德國Kronsberg生態社區,以水資源策略方式進行開發,減少Kronsberg社區開發對原本自然環境的衝擊。建立城市綠色廊道,社區排水系統設計導入雨水最大遲滯、最小逕流及最大下滲等策略,落實於綠屋頂、雨水貯留、透水舖面及蓄水池等。以及2010年歐洲綠色首都瑞典斯德哥爾摩如何作暴雨管理,再經由水資源經理,將水質淨化與再利用,造成水域活化與環境營造。以及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推動計劃。

    他也以圖表介紹台灣地區年降雨量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惟由於人口密度高,每人每年可分配降雨量僅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5。

    他也以圖表介紹台灣地區水資源現況。供水量與需水量相較,至2030年水庫有效容量降至50%,至2030年缺水危機,每日將缺水143萬噸。

    他也提到台灣目前的公共污水處理廠放流水回收再利用推動計劃、污水廠再生水計劃。再生水與海淡水供應比較:;推動再生水量,每天可得135萬噸,而推動海淡水量,每天可得68萬噸。

    他也提到「亮點計劃」是都市翻轉的新契機。包括:1. 截流防污2. 抽水防洪3. 清水供給 4.環境營造。

    截流防污:包括:整治完成的中港大排;更是啟動社區與市民投入的城市總體改造。建立陽光運動園區,以及台中市筏子溪水環境改善計劃— 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筏子溪支流- 東海大學旁排水命脈,置入公私協力,,發展環境教育水岸空間。以及嘉義沿海地區國土復育及永續發展,以及嘉義地層下陷議題涉及單位包括:行政院五個以上部會署、十個以上二級署局、地方政府、民間業者,因此,他認為:政府運作方式必須改變! 才能有效面對治水議題。

    他表示:台灣無從迴避全球變遷,但一切似像老生常談...能源依賴?國家危機?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綠色生活?低碳社會?就拿碳排放量來說:全球人均碳排放量/每年/每人:4.22,而台灣地區為:11.41。如今,新能源:是新國力的象徵。如:西班牙建立歐洲最大太陽能電廠、冰島地熱發電、丹麥北海風力發電、巴西:生質能最大國。而台灣能源價格政策思維:補貼、低稅、低價。而國際現實處境:台灣難以會員國地位簽署國際公約,卻必須遵守國際規範。

    他對台灣綠能發展的看法:看天吃飯不足恃,善用優勢才是台灣機會。以政府創新角色創造社會合理性,讓綠能減碳成為兩岸協作新題目,由IT轉向ET(Energetic Technology ),讓能源議題,可以變成台灣機會。

    因此,政府角色對了,才能提出有效治理:引導公民新認同與價值、提供繼續發展成長的環境、提供創新且有效的公共服務。有效治理,才能累積社會合理性。

    如果我們可以扮演聰明政府,台電應成立「北縣電碳基金」,前往五年投入六百億(一年120億),由中央政府、北縣府、台電共同管理,協力推動節能減碳之公共創新政策。形成多贏機制...我們從社會合理性之中,找到台灣的機會。

他特別提到:五年六百億:北縣新治理,台灣新投資。包括:

· 1座能源創新產業園區

· 2年完成北縣產業能源效率總體檢

· 3方協作的公共機制

· 4個全面動員方案

· 5年減碳至少900萬噸

· 1兆元產值的新興產業

而哪些是產業主題?包括:能源服務(ESCO )、替代性燃料、再生能源、水資源與水治理、新能源引擎、資源回收。

    要做什麼?怎麼做?包括:產業指認與扶植,政策、法規研擬與創新,融資協,基本研究與資料庫調查,技術與專利研發,人才培養與教育宣導:設立專門學院與學程,潛力產業投資,兩岸城市治理經驗分享。

    國家環境(企業面臨的國際壓力).評估氣候變遷對企業造成的風險與機會,發布要求上市公司揭露氣候風險與機遇的指南。建立跨領域的夥伴關係啟發性的個案。公共工程標案管理系統延伸至公共工程智庫。歸納重複致災的地理位置,從工程手段延伸為非工程手段的思維。主辦單位的執行能量探討,如何避免重複致災。公共工程智庫解決氣候變遷的處...站在十字路口,台灣準備好了嗎?

    最後,李鴻源教授為當天的演講下結語:政府不趕快變聰明,台灣將更艱困莫名: 超高齡社會人口危機、人才危機、人力危機、區域崩潰、國土脆弱...台灣問題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今天不解決,子孫更吃力! 讓政府聰明,讓台灣再度有活力,匹夫有責!

    李鴻源教授最後下結論表示:氣候變遷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等一個簡單的答案。一個永續發展的氣候變遷策略,不僅需要好的科學研究與良好的溝通,還需要...

·值得信任的科學

· 明確的政策

· 有創意的商機

· 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