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國際新聞

王鐵牛《上甘嶺戰役》將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與沖鋒陷陣的英雄戰士和諧相融


王鐵牛《上甘嶺戰役》將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與沖鋒陷陣的英雄戰士和諧相融


【美南新聞泉深】中國人民的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成爲中華民族幾代人的曆史記憶。油畫藝術家王鐵牛教授創作的《上甘嶺戰役》是他從心而出的真誠創作。他說:“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烈士的形象和事迹伴我成長,催我奮進。我的個人從藝經曆中也幾次與這場戰爭邂逅,參加過話劇《彭大將軍》(表現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彭德懷同志)劇組排演繪景工作,主創完成反映朝鮮戰爭的《清川江畔圍殲戰》全景畫,並爲此赴朝鮮考察,後來受南京軍區之邀創作(與王君瑞合作)《上甘嶺•1952》曆史畫。所有這些都爲我這一次創作《上甘嶺戰役》埋下伏筆。”


《上甘嶺戰役》局部

幾十年來,表現上甘嶺戰役的繪畫作品很多,王鐵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開別人的老路,從新的視角出發,如何很好總結以往經驗,在藝術創新上更上一層樓。《上甘嶺戰役》的規定尺寸是高3米,長度未做規定,而是由作者根據創作內容與構圖需要選定合適的長度,王鐵牛說:“我將畫面定在了6.75米長,這更宜于展示寬闊場景。因爲我即想表現志願軍戰士沖鋒陷陣的英雄形象,又想表現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兩者兼顧其實是創作曆史畫的大忌,畫不好就二者皆失。我力圖較全面地展示陣地攻防爭奪戰役級的戰爭圖景,使人物與環境更理想地融爲一個統一整體,力圖解決好特寫式的人物組合與整個戰場的比例和透視關系。”


王鐵牛在創作《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戰役的典型特征是以山地攻防戰和陣地戰爲主,中美雙方都投入了數萬兵力,在3.7平方公裏範圍內激戰43天,使用了數萬噸的彈藥,戰爭激烈程度前所罕見。 戰鬥同時在多點進行,戰爭形態也呈多樣,不同類型、數不清的英雄事迹感天動地,但曆史畫只能表現同一時空下的被瞬間定格的特定事件爲主要落腳點,必須選擇好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以及上甘嶺戰役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戰爭態勢。

在構思創作中,王鐵牛把握住了幾點:一是,人物形象作爲畫面主體。他說,根據不同的特定情景,去創作設計處于不同空間位置,不同狀態中的每個戰士形象,不單單是臉部的刻畫,戰鬥動勢的肢體語言設計更爲重要,在畫面中心,側重塑造了群體組合造型來強化視覺張力和視覺沖擊力,達到整體效果中畫龍點睛的作用;二是,對志願軍戰士衣著、裝備和武器參照史料經過考證,力求符合曆史真實。戰術動作標准專業,符合軍事常識。王鐵牛是軍人出身,畫面中主要人物的戰術動作都是他親自做模特。人物形象設計是整個創作的重中之重,在極其嚴酷的戰爭環境下,志願軍戰士們勇敢向前、不畏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如何刻畫到位,始終是他努力追求的;叁是,畫面中對典型化的理解,如上甘嶺的山形地貌通過史料認知,同時憑借各種形象素材、經驗積累,調動藝術想象力去創作一種接近真實戰場的視覺效果。

從戰役視角表現這場戰爭,考慮到上甘嶺戰役是陣地爭奪戰、坑道戰爲特征,所以圍繞這一特點,作者構思了志願軍戰士前赴後繼,堅守陣地爲主要情節的畫面,設計了壕溝沿山坡蜿蜒極遠的多層次布局,充分利用光影和明暗對比,充分利用煙火去渲染氣氛,調度處理畫面中虛實藏露,用藝術表現手段去豐富畫面視覺效果,努力營造出宏大悲壯的戰爭場景。


《上甘嶺戰役》全圖


《上甘嶺戰役》的創作,在民族曆史永恒的記憶中增添了美術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鐵牛簡介



王鐵牛,1950年生于哈爾濱,沈陽市人。1977年在沈陽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從事舞台美術工作,1984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1993年調入魯迅美術學院大型繪畫工作室。1995年赴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油畫系留學,1998年畢業獲碩士學位。2002年調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任油畫教研室教授至今。現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教學督導,中國美協國家重大題材創作藝委會委員,中俄友好協會理事,歐美同學會留俄蘇美術院校校友會會長,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榮譽會員、全國最美志願者榮譽稱號獲得者,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列賓美術學院榮譽博士、榮譽教授,蘇裏科夫美術學院榮譽教授。30余年來完成各類曆史題材主題創作近40余件,散布于國內部分博物館、紀念館中陳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