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中醫藥頻遭爭議 “兒科聖手”張滌解讀“難以言說的痛”


中醫藥頻遭爭議 “兒科聖手”張滌解讀“難以言說的痛”


(兩會人物)中醫藥頻遭爭議 “兒科聖手”張滌解讀“難以言說的痛”

中新社長沙3月1日電 (記者 唐小晴)近年來,隨著各項利好政策加速落地,中國中醫藥駛入“快車道”,“乘風出海”爲全球抗疫提供“中國方案”,海外也掀起“中醫熱”。然而,這項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瑰寶發展持續高“熱”的同時,也一直在海內外遭遇爭議。


張滌。 楊華峰攝

“這是許多中醫從業者難以言說的痛”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醫院主任醫師張滌表示,中醫西醫分屬兩種不同醫學,卻要用西醫的“鞋子”來衡量中醫的“腳”,導致中醫一直備受質疑和爭議。

擅長治療小兒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的張滌堅持純中醫辨證論治,每天從全國各地來長沙找他診治的孩子不計其數,個人年門診量超6萬人次,每年開出的處方單累積起來可裝滿幾麻袋。他是“媽媽圈”中口口相傳的“兒科聖手”,獲“湖南省白求恩獎”。

記者問:“張教授,您爲什麽這麽‘火’?”

答:“所謂的‘火’,並不是我一個人‘火’,是中醫在治療疑難病和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有獨特優勢。特別是經曆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傳染病,大家對中醫藥認識更深、更信任。”

在張滌看來,自己只是堅持用純中藥治療,讓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他也注意到,近年來,隨著療效和安全性逐步提升,中醫藥在海外日趨流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去年7月的數據顯示,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


張滌正在看診。楊華峰攝

中醫藥雖在海內外治療疑難雜症屢見奇效,“走出去”成效漸顯,但對其質疑之聲不絕于耳,甚至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現象。“一是對中醫了解不夠,二是中醫辯證思維、診療方法和西醫是兩個不同體系。如按西醫體系來評價中醫,就不太正確。”張滌表示,長久以來,中醫要用西醫標准驗證,中藥有效性需按西藥方法來評價。中藥西管,以成分論英雄,逼退了不少“靈丹妙藥”;中醫西化,以分數論本事,難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間中醫。

“但通過一定時間了解中醫的思想、思維後,就會對中醫認知度、信任度有很大提高。”張滌告訴記者,一些到中國進修的留學生對中醫表現出濃厚興趣。通過了解中醫中藥知識、參觀傳統中醫器具展覽、體驗感受中醫傳統特色療法,有些留學生還由此改變了人生方向。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地蔓延勢頭不減,國際抗疫形勢不容樂觀。在中國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醫藥,海外需求和關注度不斷增加,這給部分中醫藥産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帶來契機。但受制于准入制度、文化差異等因素,中醫藥國際化難以一蹴而就,中醫藥“出海路”面臨瓶頸。

“希望把在防病、治病領域有獨特優勢的中藥推廣到全世界,並得到認可。中藥在國外如何栽培、制作、加工,是制約中醫向國外推廣的瓶頸之一。”張滌說,中醫藥在海外發展存在立法限制、人才缺乏等問題,中醫文化更好“出海”,既需中國中醫人才“走出去”,還要將影響中醫在國際上相關國家發展的相關立法者、執法者、受衆、西醫等群體“請進來”,讓他們來中國實地了解中醫。

繁重醫療工作之余,這位“湖南省道德模範”仍一直從事教學帶教工作,堅持圍繞中醫藥事業發展、中醫兒科醫生培養、中醫藥服務體系向基層延伸等方面建言。“今年參加全國兩會,我還是圍繞這些內容爲中醫藥行業發聲。”張滌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