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僑社新聞
(休士頓/秦鴻鈞報導 )一項由「美國人文磚基金會」暨「美華人文學會」主辦的講座:「叛逆、迷人、悲劇性的存在主義小說」於上周六(3月5日)在線上舉行,由夏祖焯教授(筆名夏烈,)主講 。夏教授出身文學世家,是我國唯一工程博士教授外國文學課程,他的長篇小說《夏獵》(聯合文學出版)得到1993年「國家文藝獎」,2006年又以跨文學與科技雙領域榮獲美洲工程師學會「科技與人文獎」,台北建中傑出校友。
夏教授一開始即指出:存在主義是唯一由哲學思想演變出的文學思潮。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文學與哲學思潮。二次大戰以後在法國開始。1946年沙特《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巴黎的演講,1943年《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 )。其要點如下:
1,共產主義、基督教、天主教均責難此一無神論點之思潮。
2,「存在先於本質」:存在主義最重要的論點。物件(如手錶)是被人創造的。人是先存在,而後有思考,欲求等本質呈現:人要創造自己,投向未來。因為人的存在先於他的本質,所以他不是上帝創造的,否則上帝必然在創造時賦予人以某些本質。因此,存在主義必然是無神論,也強調以「人」的價值為核心。
3,存在主義宣稱人是孤獨的,他是被「拋入這世界的」,痛苦、挫折、病與死。沒有上帝協助,因為上帝根本不存在。
4,荒謬在存在主義中用來形容生命無意義、矛盾的、失序的狀態。解決方案:自殺、宗教信仰、哲學、不顧而另找意義。
5,存在主義是非理性主義,反對客觀或科學;反對決定論,因為存在是由可能性所組成的,人可以選擇並表現他自己。存在主義一直陷於唯心的侷限,並無力改變人的狀況,所以帶給人的希望也有限。
6,存在主義產生背景:歐洲在二戰中的物質和精神危機,人們流入悲觀的情緒,存在主義的積極作自我選擇無疑產生正面價值。美國在二戰並未波及其國土,物質上靠軍火賺大錢,所以存在主義對美國的文學影響並不大,實際上美國人對上帝的信仰遠比歐洲人強。
7,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性人物有齊克果(Kierkegaard,丹麥宗教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 德國哲學家 )、雅斯培(Jesper, 德國哲學家,屬基督教的存在主義者),馬賽爾(Marcel ,法國哲學家 )。更早時期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及尼采都被視為對存在主義有影響。
8,台灣1960年代由「現代文學」雜誌引入存在主義及其文學。,中國大陸一直禁止存在主義,文革結束後始開放。
夏教授説:存在主義重要作家全在歐洲,美國沒有重要存在主義作家。日本有大江健三郎(1994年諾貝爾獎)及安部公房(《沙丘之女》)。以下最重要的三個存在主義小説作家,其中卡夫卡是後來被追封的。
1. 卡夫卡(Frank Kafka ,1883-1924 ):生在捷克布拉格説德語的猶太人,那個區域也是藝術氣質最高的波希米亞人(Bohemian )生存之地。四十歲逝世,生前沒有人知道他,死後摯友布勞特(Max Brod )違願發表。
卡夫卡取得法學博士後任職保險公司。自稱是社會主義者及無神論者;猶太人,布拉格的德國人圈子打不進去。也不與猶太文化密切接觸,現代化的知識份子,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不侷限於任何一種文化。
終生多病、孤獨、收入不豐。作品令人莫測高深,用象徵手法,在他筆下的人物與故事,充滿了沈悶、夢魘、荒謬與孤獨,寫出人的疏離感及焦慮感。他所創造的人物總是那麼孤立而無助、在淒苦的人生道途上焦急的尋找解脫;卡夫卡以德文寫作,不為斯拉夫語系的捷克人所接受,直到六0年代,捷克人才接受他。如今,布拉格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觀光城市,許多人去布拉格就是為了重走一遍卡夫卡走過的腳印。
卡夫卡共寫了三部長篇小說《城堡 》、《審判》及《亞美利加》,三部均未完成,是巧合還是故意?卡夫卡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然而他的作品卻幾乎沒機會面世。
「變形蟲」(The Metamorphosis )
寓言性的中篇小說,故事主人翁薩姆沙(Gregor Samsa )一覺醒來變成一隻大蟲子。「變形蟲」開頭的第一句已變成西方近代文學的名句:『As Gregor Samsa awoke one morning from uneasy dreams he found himself transformed in his bed into a gigantic insect. 』
他受盡了家人的歧視和折磨,薩姆沙暴君似的父親不准他出屋,最後薩姆沙死在他家人對他的罔顧以及他自己的縱然中。
此小説非科幻,未交代為何及如何變成蟲,成蟲不可思議,不可能變回人,充分的表現了人類的困境及夢靨。「聊齋誌異」的變形是美麗及理想化。卡夫卡另一篇短篇小說「判決」(The Judgement )都提到作父親的專制性。而卡夫卡本人也有個威權式的父親,所以這兩篇小說也反映了他本人的狀況。
《審判 》(The Trial )
主人公Joseph K 是安於本份的銀行職員,一夜醒來忽然被捕,而逮捕的原因卻從未清楚的表達過,換言之,K 根本不知道他的罪行是什麼?然而法律的含混、K本人荒謬的莫名其妙的罪惡感以及法庭的官僚氣息。K 向命運完全低頭,在被判死刑後居然沒有抗議。然而他犯的罪究竟是什麼至終沒有交代,更荒謬的是K 自己也不知道。「審判」是對有罪的審判,也是對無罪的審判,是對審判的審判。聖經上人類最後的審判並無定期,但「審判」是有定期的判決。
《城堡 》(The Castle )
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小說,小説的背景是山丘上城堡下面的一個村莊,時間在這降雪的村莊似已停止,幾乎所有的場景都發生在黑暗中。
主角K 自稱是城堡管理當局請來的土地測量員,但他的説辭不被村莊的管理所接受,而山腳下的村莊又受制於山丘上的城堡當局。K 努力的想讓人們承認他的「被請來的土地測量員」之地位。然而城堡根本不能進入,而且也無法聯繫到城堡裡的主管。K 在城堡外的村莊住了許久,甚至和城堡裡的一個主管過去的情婦發生肉體關係,但是就是無法進入城堡。城堡是一個象徵,究竟是象徵上帝,象徵官僚體系,還是象徵其他不可捉摸、不可接近的東西,只有讓讀者自己去猜測及解釋了。這篇與「審判」一樣都沒寫完。
- 沙特:生在巴黎的法國作家、劇作家及哲學家,196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一種官方的獎賞」。他是這一百多年來唯一一個自願放棄的人。《齊瓦哥醫生 》作者Pasternak 拒領是因為蘇聯官方的壓力 — 「極為感謝、激動、榮譽、震驚、慚愧 」(immensely thankful, touched, proud,astonished, abashed . ) * 沙特作為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名字,可能比作為一個小說家更為響亮。他的哲學論《存在與虛無 》(Being & Nothingness )是一部「存在主義」權威性的著作。沙特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第二性 》作者 )長達數十年的戀情及智識上的結合曾在文學界引為美談。1939年二次大戰時被徵召入法軍對德軍作戰。他與卡謬曾是「存在主義」作家好友,後來兩人發生齟齬,而卡謬在他之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能也有關。沙特在哲學上的成就及著作所樹立的典範,已然深刻影響到文學史,社會政治史與社會學等領域。 沙特的作品《 嘔吐 》表現一個年輕的歷史學者對生命的空虛與瑣屑、乏味的反應,當嘔吐的症狀不斷發生時,他不得不放棄他的研究工作,而也漸漸失去他的朋友;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他沒有工作、沒有愛、沒有上帝、沒有朋友來支持他,必須要在自身發現價值及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充分表現了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點。 沙特另外還有一些短篇小說,例如「牆 」也表現了存在哲學的灰色及荒謬人生的特質。牆也是存在主義的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