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 休斯顿黄页 电子书
新闻 / 侨社新闻

夏祖焯教授(笔名夏烈 )上周六举行线上演讲 : 「叛逆、迷人、悲剧性的存在主义小説 」(上)


夏祖焯教授(笔名夏烈 )上周六举行线上演讲 : 「叛逆、迷人、悲剧性的存在主义小説 」(上)

(休士顿/秦鸿钧报导 )一项由「美国人文砖基金会」暨「美华人文学会」主办的讲座:「叛逆、迷人、悲剧性的存在主义小说」於上周六(3月5日)在线上举行,由夏祖焯教授(笔名夏烈,)主讲 。夏教授出身文学世家,是我国唯一工程博士教授外国文学课程,他的长篇小说《夏猎》(联合文学出版)得到1993年「国家文艺奖」,2006年又以跨文学与科技双领域荣获美洲工程师学会「科技与人文奖」,台北建中杰出校友。

夏教授一开始即指出:存在主义是唯一由哲学思想演变出的文学思潮。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文学与哲学思潮。二次大战以后在法国开始。1946年沙特《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巴黎的演讲,1943年《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其要点如下:

1,共產主义、基督教、天主教均责难此一无神论点之思潮。

2,「存在先於本质」:存在主义最重要的论点。物件(如手錶)是被人创造的。人是先存在,而后有思考,欲求等本质呈现:人要创造自己,投向未来。因為人的存在先於他的本质,所以他不是上帝创造的,否则上帝必然在创造时赋予人以某些本质。因此,存在主义必然是无神论,也强调以「人」的价值為核心。

3,存在主义宣称人是孤独的,他是被「拋入这世界的」,痛苦、挫折、病与死。没有上帝协助,因為上帝根本不存在。

4,荒谬在存在主义中用来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的、失序的状态。解决方案:自杀、宗教信仰、哲学、不顾而另找意义。

5,存在主义是非理性主义,反对客观或科学;反对决定论,因為存在是由可能性所组成的,人可以选择并表现他自己。存在主义一直陷於唯心的侷限,并无力改变人的状况,所以带给人的希望也有限。

6,存在主义產生背景:欧洲在二战中的物质和精神危机,人们流入悲观的情绪,存在主义的积极作自我选择无疑產生正面价值。美国在二战并未波及其国土,物质上靠军火赚大钱,所以存在主义对美国的文学影响并不大,实际上美国人对上帝的信仰远比欧洲人强。

7,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性人物有齐克果(Kierkegaard,丹麦宗教哲学家)、海德格(Heidegger, 德国哲学家 )、雅斯培(Jesper, 德国哲学家,属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者),马赛尔(Marcel ,法国哲学家 )。更早时期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及尼采都被视為对存在主义有影响。

8,台湾1960年代由「现代文学」杂誌引入存在主义及其文学。,中国大陆一直禁止存在主义,文革结束后始开放。

夏教授説:存在主义重要作家全在欧洲,美国没有重要存在主义作家。日本有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贝尔奖)及安部公房(《沙丘之女》)。以下最重要的三个存在主义小説作家,其中卡夫卡是后来被追封的。

1. 卡夫卡(Frank Kafka ,1883-1924 ):生在捷克布拉格説德语的犹太人,那个区域也是艺术气质最高的波希米亚人(Bohemian )生存之地。四十岁逝世,生前没有人知道他,死后挚友布劳特(Max Brod )违愿发表。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任职保险公司。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及无神论者;犹太人,布拉格的德国人圈子打不进去。也不与犹太文化密切接触,现代化的知识份子,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不侷限於任何一种文化。

终生多病、孤独、收入不丰。作品令人莫测高深,用象徵手法,在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充满了沈闷、梦魘、荒谬与孤独,写出人的疏离感及焦虑感。他所创造的人物总是那麼孤立而无助、在凄苦的人生道途上焦急的寻找解脱;卡夫卡以德文写作,不為斯拉夫语系的捷克人所接受,直到六0年代,捷克人才接受他。如今,布拉格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观光城市,许多人去布拉格就是為了重走一遍卡夫卡走过的脚印。

卡夫卡共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城堡 》、《审判》及《亚美利加》,三部均未完成,是巧合还是故意?卡夫卡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然而他的作品却几乎没机会面世。

「变形虫」(The Metamorphosis )

寓言性的中篇小说,故事主人翁萨姆沙(Gregor Samsa )一觉醒来变成一隻大虫子。「变形虫」开头的第一句已变成西方近代文学的名句:『As Gregor Samsa awoke one morning from uneasy dreams he found himself transformed in his bed into a gigantic insect. 』

他受尽了家人的歧视和折磨,萨姆沙暴君似的父亲不准他出屋,最后萨姆沙死在他家人对他的罔顾以及他自己的纵然中。

此小説非科幻,未交代為何及如何变成虫,成虫不可思议,不可能变回人,充分的表现了人类的困境及梦靨。「聊斋誌异」的变形是美丽及理想化。卡夫卡另一篇短篇小说「判决」(The Judgement )都提到作父亲的专制性。而卡夫卡本人也有个威权式的父亲,所以这两篇小说也反映了他本人的状况。

《审判 》(The Trial )

主人公Joseph K 是安於本份的银行职员,一夜醒来忽然被捕,而逮捕的原因却从未清楚的表达过,换言之,K 根本不知道他的罪行是什麼?然而法律的含混、K本人荒谬的莫名其妙的罪恶感以及法庭的官僚气息。K 向命运完全低头,在被判死刑后居然没有抗议。然而他犯的罪究竟是什麼至终没有交代,更荒谬的是K 自己也不知道。「审判」是对有罪的审判,也是对无罪的审判,是对审判的审判。圣经上人类最后的审判并无定期,但「审判」是有定期的判决。

《城堡 》(The Castle )

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小説的背景是山丘上城堡下面的一个村庄,时间在这降雪的村庄似已停止,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发生在黑暗中。

主角K 自称是城堡管理当局请来的土地测量员,但他的説辞不被村庄的管理所接受,而山脚下的村庄又受制於山丘上的城堡当局。K 努力的想让人们承认他的「被请来的土地测量员」之地位。然而城堡根本不能进入,而且也无法联繫到城堡裡的主管。K 在城堡外的村庄住了许久,甚至和城堡裡的一个主管过去的情妇发生肉体关係,但是就是无法进入城堡。城堡是一个象徵,究竟是象徵上帝,象徵官僚体系,还是象徵其他不可捉摸、不可接近的东西,只有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及解释了。这篇与「审判」一样都没写完。

  1. 沙特:生在巴黎的法国作家、剧作家及哲学家,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一种官方的奖赏」。他是这一百多年来唯一一个自愿放弃的人。《齐瓦哥医生 》作者Pasternak 拒领是因為苏联官方的压力 — 「极為感谢、激动、荣誉、震惊、惭愧 」(immensely thankful, touched, proud,astonished, abashed . ) * 沙特作為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名字,可能比作為一个小说家更為响亮。他的哲学论《存在与虚无 》(Being & Nothingness )是一部「存在主义」权威性的着作。沙特与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 第二性 》作者 )长达数十年的恋情及智识上的结合曾在文学界引為美谈。1939年二次大战时被徵召入法军对德军作战。他与卡谬曾是「存在主义」作家好友,后来两人发生齟齬,而卡谬在他之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也有关。沙特在哲学上的成就及着作所树立的典范,已然深刻影响到文学史,社会政治史与社会学等领域。 沙特的作品《 呕吐 》表现一个年轻的歷史学者对生命的空虚与琐屑、乏味的反应,当呕吐的症状不断发生时,他不得不放弃他的研究工作,而也渐渐失去他的朋友;在这个冷漠的世界裡,他没有工作、没有爱、没有上帝、没有朋友来支持他,必须要在自身发现价值及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充分表现了沙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 沙特另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例如「墙 」也表现了存在哲学的灰色及荒谬人生的特质。墙也是存在主义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