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僑社新聞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九月十四日分別在美南電視座談會 及歡迎餐會發表兩場專題演講,主題:「救黨救國救兩岸 」(下 )


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九月十四日分別在美南電視座談會 及歡迎餐會發表兩場專題演講,主題:「救黨救國救兩岸 」(下 )

    (休士頓/ 秦鴻鈞報導 )本文接9月18日上週日後續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國民黨目前的主張,能否為兩岸創造和平?在處理兩岸政治關係時,馬英九時期基本上有兩個主軸,一個主軸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另外一主軸是“親美友日和陸”。這兩個主軸,確保了在馬英九在位的八年,兩岸之間增長了事務性交流,讓兩岸關係穩定地發展。但是由於1992年兩岸之間並沒有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的難題,因此,兩岸的敵對關係仍然存在。 

  朱立倫主席上台以後,他的兩岸立場比馬英九時期更為倒退了,這也使得和平更無曙光。朱立倫主席8月28日在全代會上表示,會堅持“親美、友日、和陸”的路線,但致詞內容未提到關鍵性的“九二共識”。  

  “親美、友日、和陸”是一個以台灣為中心,嘗試與美、日、陸三方保持等距的關係,這也是馬英九時期所採行的政策。 “親、友、和”的用法顯示對“美、日、陸”關係有著由深至淺不同程度的差異。這個三邊政策在當時能夠推動的兩個基礎在於:第一,華府與北京的關係在馬英九任內尚稱友好,台灣在其中不需明白表態,因此“親美”與“和陸”勉強可以並存。第二,“和陸”的基礎在於兩岸之間有“九二共識”。 

  不過,馬英九時期的“和陸”只做到兩岸關係的“和緩”,即在“外交”上暫時休兵,在軍事上相互克制,但是並沒有做到“和平”,這是由於“九二共識”並沒有對兩岸的政治定位達成共識,而且馬仍堅持“各表”,因此兩岸在法律政治上仍處於敵對狀態。

  今年六月訪美時,朱立倫公開表示其立場是“親美反共不親中”、“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我們很難理解,既主張“和陸”,又主張“反共不親中”,兩者難道沒有衝突與矛盾嗎?而且不再認同“九二共識”,能夠“和陸”嗎?不僅是和平的“和”不可能,連馬英九時期和緩的“和”也很難做到。這樣的主張,將使朱立倫擔任主席的國民黨在兩岸中不可能創造和平。 

  北京的統一論述也有些思考需要釐清。北京談的“一國兩制”指的是“統一後”的製度,但是目前兩岸的敵對狀態都還沒有解決,馬上就談統一後的製度安排,這個跨度的確很大,也很難。如果一國兩制是最終目標,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到底和平統一是方法,還是武力統一是方法。北京目前的主旋律還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即“和平統一”是優先方法。然而目前兩岸敵意日漸升高,北京武統聲音越來越高,使得兩岸武力相向的可能性愈來愈高,“武力統一”會提升成為“一國兩制”的優先方法與路徑。

    從目前的兩岸敵對到未來的統一之前,兩岸應是個什麼樣的政治關係?目前大陸並沒有說清楚。大陸祗有把統一後的兩岸關係定位明確表示。從大陸公佈的白皮書來看,台灣在統一後所擁有的地位等同於香港,與北京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但是原本兩岸關係是國共關係的延伸,國共關係在1949年後又成了各有中央政府的兩岸關係。國共關係與兩岸關係是一種兄弟鬩牆的兄弟關係,統一後兩岸如果成為上下隸屬的父子關係,這對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這使得“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成為天生的悖論,兩者不容易並存,而“武力統一”與“一國兩制”反而才是正相關關係,武力統一轉而成為落實一國兩制的方法。

  大陸可以思考,到底一國兩制重要還是和平統一重要?如果一國兩制重要而且是目標,視和平或武力統一為方法。如果和平統一重要而且是目標,那麼就可思考“和平統一的方法論”。以往大陸的思維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陸可以思考,可否從“一國兩制”走向“和平統一”,即”一國兩制”做為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方法,而不只是統一後的製度安排。 

  如果我們將”一國”視為”整個中國”,兩岸都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兩岸各自“憲法”都主張其主權宣示範圍包括對方,因此雙方的主權宣示是重疊的。目前兩岸的政治制度,治權是互不隸屬,是分治的。這個“分治不分裂”狀態,不就是”一國兩制”嗎? 

  以“分治不分裂”為基礎簽署和平協議,雙方均同意主權重疊後,產生的約束就是雙方不可再分裂整個中國的主權。 ” 一國兩制” 或”整個中國、兩種制度”就成為兩岸的目前定位。這個定位可同時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在這個階段,兩岸權力實力雖然會有差異,但是位階還是平等的,也就是兩岸關係仍是兄弟關係,而非父子關係。在和平協議簽署後,兩岸可以就台灣需要的國際組織參與展開協商,對此,兩岸當然可以找到合情合理的方法,例如大陸仍為會員,台灣可為觀察員身分參與。


  和平協議簽署後,兩岸可進入“統合”階段。我們開始在相關的議題上成立共同體。例如兩岸可以在南海問題上,成立南海共同體,共同維護南海的權益。我們也可在中華文化、經濟等許多議題上成立各類共同體。透過相互合作、融合,兩岸未來自然而然地用和平的方式推進達成統一。簡單地說,“統合”就是從“一國兩制”走向”和平統一”的方法或路經。  

  另外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統一不應只是領土的統一,也包括制度的統一。大陸方面主張“一國兩制”是統一後的安排,台灣方面也可以提出屬意的統一後主張。中國大陸在落實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思想,已有重大成果,孫中山思想的三民主義應該可做為統一後中國制度的依據,即”一國一制”。這個看法其實就是1980年代中國國民黨對統一的主張。 

  兩岸可以在和合階段充分合作,相互學習,補己之短,學對方之長,自然可為統一後找尋或創造出最良善的製度。  

  目前民進黨的路徑沒有和平的可能,民進黨希望從目前兩岸敵對狀態中走向台獨,但其最可能的結果是被迫接受武統。我則認為和平統一需要方法,先解決敵對狀態走向和平,再透過共同體的統合機制走向融合,最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完成統一。

  和合論(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我所提出的和平統一方法論,但是目前兩岸已缺乏互信,兵兇戰危已在眉睫,如何“避戰”較之創造“和合”更為當務之急,這也是“救兩岸”的首要使命。很高興分享我的“避戰”主張,提出“台灣非戰和平區”的大論述。

  有和平,台灣才能有發展,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救黨救“國“的目的也在為救兩岸,同樣的,一個和平的兩岸,才能讓我們放手地救黨與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