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今日要聞
(中央社華盛頓9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各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激增,使得當地工廠維持運轉及港口貨物正常輸出日益困難,導致美國再度面臨醫療用品可能短缺的風險。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導,2020年出現的第一波疫情,凸顯在口罩、乳膠手套、手術衣、關鍵藥物和許多醫療器材零組件等必要物資的生產方面,中國占有極大分量。此後,美國醫療院所、健康照護相關企業和聯邦官員就努力降低對中國醫療貨品的依賴。
他們過去3年來的努力,將在未來數週、數月受到考驗,因為中國2022年12月取消幾乎所有防疫措施後,境內病例不斷增加。
中國已不再公布官方統計的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但媒體報導,當地醫院擠滿患者,殯儀館已容納不了更多遺體,工廠也因太多工人染疫而無法正常運作。
美國目前已忙於應付與中國疫情無關的兒童用藥缺貨問題,包括止痛藥和抗生素等。
美國官員和醫療用品供應商在訪談中說,他們密切關注中國情勢,目前尚未見到與這波疫情直接有關的任何缺貨情況。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官員說,他們一直在各聯邦機關之間協調監督供應鏈情況,並且不預期會出現像疫情最初期那樣嚴重缺貨,因為政府努力增加國內庫存,企業也採取行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但醫療照護產業高層主管和供應鏈分析師警告,中國最新一波疫情可能要在數個月後才會衝擊到供應鏈,且衝擊程度很大一部分要看未來數週的疫情發展。然而由於缺乏中國的資料,美國官員很難一探究竟。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傳染病專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說:「整個疫情期間持續存在一個重大疑慮,即中國『清零』政策下的停工大幅拉低了中國產能。目前情況顯然是變本加厲。這是我們迄今在中國疫情中看到最嚴重的供應鏈難題。」
根據白宮2021年的供應鏈分析報告,美國2020年直接從中國進口32億美元(約新台幣976億元)的藥物和有效藥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原料藥的一種),其中包括抗生素、抗憂鬱藥、避孕藥和化學治療藥物。
報告還發現,超過1/4替美國製造抗凝血藥物有效原料的工廠,以及近1/5生產一種麻醉劑的工廠,都設在中國;此外,美國從印度和歐洲國家等地進口的藥物,絕大多數原料也來自中國。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的資料,有一些初步跡象顯示,中國最大幾座港口的運作及製造業訂單的完成出現減速。其他海運數據也顯示,跨洋運輸持續萎縮。
不過,產業分析師表示,還需要數週才能判斷這種情況有多少是疫情所致,又有多少是其他經濟因素導致美國消費者需求下滑造成。
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可能也必須因應中國為了將藥物和醫療用品留在國內滿足人民需求、而停止出口到其他國家的風險。
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Association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執行副總裁肯特(Douglas Kent)說:「如果讓人民保持健康的所需物資是自產,當出現供不應求時,先用於滿足國內需要,我想這是很自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