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國際新聞

美國外交官、諾貝爾獎得主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 100 歲


美國外交官、諾貝爾獎得主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 100 歲


【美南新聞泉深】美國外交巨擘亨利·基辛格于2023年11月月29日去世,享年 100 歲。

基辛格曾在兩任總統的領導下擔任過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給美國外交政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並爲他贏得了1973年頗具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 

根據基辛格地緣政治咨詢公司基辛格聯合公司的一份聲明,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據稱,他將被安放在私人家庭葬禮上,稍後將在紐約市舉行公共追悼會。 

基辛格在他的百歲生日之後一直很活躍,參加白宮的會議,出版一本關于領導風格的書,並在參議院委員會就朝鮮構成的核威脅作證。 

2023年7月,他突然訪問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在冷戰期間的 20 世紀 70 年代,他在共和黨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的領導下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參與了這十年間許多劃時代的全球事件。

這位出生于德國的猶太難民的努力促成了美國與中國的外交開放、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美蘇軍控談判、擴大了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北越簽訂的《巴黎和平協定》。 

隨著 1974 年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醜聞辭職,基辛格作爲美國外交政策主要設計師的地位逐漸衰落。 盡管如此,他在尼克松的繼任者傑拉爾德·福特總統領導下擔任國務卿,繼續發揮外交力量,並在余生中提出強烈的意見。 

雖然許多人稱贊基辛格的才華和豐富的經驗,但也有人因爲他支持獨裁政權,特別是在拉丁美洲,而將他稱爲戰犯。 在他的晚年,他的旅行受到其他國家逮捕的限制。

他于 1973 年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與北越領導人黎德壽共同頒發,但黎德壽拒絕了——是有史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和平獎之一。 由于美國秘密轟炸柬埔寨的問題出現,諾貝爾委員會的兩名成員因這一選擇而辭職。 

黎德壽(右)

福特總統稱基辛格爲“超級國務卿”,並說亨利在他心裏從來沒有犯過錯誤。但也指出了他的易怒和自信,批評者更有可能稱之爲偏執和自負。 

福特在 2006 年去世前不久接受采訪時說道:“他是我認識的公衆人物中臉皮最薄的。”

基辛格表情陰沉,聲音沙啞,帶著德國口音,給人一種古板學者和淑女男人的形象。在他的單身時代,他在華盛頓和紐約招攬小女明星,他說,權力是終極的春藥。 

基辛格在政策上滔滔不絕,在個人問題上卻保持沉默,盡管他曾經告訴記者,他將自己視爲獨自騎馬的牛仔英雄。 

哈佛大學畢業生

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Heinz Alfred Kissinger) 1923 年 5 月 27 日出生于德國菲爾特,1938 年納粹屠殺歐洲猶太人之前隨家人移居美國。 基辛格將自己的名字英語化爲亨利(Henry),于 1943 年入籍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服役,並獲得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于 1952 年獲得碩士學位,並于 1954 年獲得博士學位。 

此後在哈佛大學擔任17年的教師。在那段時間的大部分時間裏,基辛格擔任政府機構的顧問,包括 1967 年擔任國務院駐越南的中間人。 他利用與林登·約翰遜總統政府的關系向尼克松陣營傳遞有關和平談判的信息。 

當尼克松承諾結束越南戰爭幫助他贏得 1968 年總統選舉時,他將基辛格帶入白宮擔任國家安全顧問。 但“越南化”的過程——將50萬美軍轉移到南越——是漫長而血腥的,其間不時出現美國對北越的大規模轟炸、對北越港口的布雷和轟炸。 

基辛格于 1972 年宣稱越南“和平即將到來”,但 1973 年 1 月達成的《巴黎和平協定》只不過是兩年後越南共産黨最終接管越南南方的前奏。 

1973 年,除了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外,基辛格還被任命爲國務卿,這使他在外交事務上擁有無可爭議的權威。 

日益激烈的阿以沖突促使基辛格執行了他的第一個所謂的“航天飛機”任務,這是一種高度個人化、高壓的外交,他因此而聞名。 在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之間穿梭的叁十二天,幫助基辛格在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達成了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長期脫離接觸協議。 

爲了削弱蘇聯的影響力,基辛格向其主要的共産主義對手中國伸出了援手,並兩次前往中國,其中一次是秘密會見周恩來總理。 結果是尼克松與毛澤東主席在北京舉行了曆史性峰會,並最終實現了兩國關系的正式化。 擔任基辛格特別助理的前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稱贊他的前任老板是“孜孜不倦的和平倡導者”。他說,“美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國家利益捍衛者。” 

戰略武器協議 

迫使尼克松辭職的水門醜聞幾乎沒有讓基辛格遇到麻煩,基辛格與掩蓋事實沒有關系,並在 1974 年夏天福特上任時繼續擔任國務卿,但福特確實用其他人取代了他的國家安全顧問職務,試圖聽到更多關于外交政策的聲音。

同年晚些時候,基辛格隨福特前往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總統在那裏會見了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並就戰略武器條約的基本框架達成了一致。 該協議結束了基辛格在緩和美蘇緊張局勢方面的開創性努力。 

但基辛格的外交技巧也有其局限性。 1975年,他因未能說服以色列和埃及同意在西奈半島進行第二階段脫離接觸而受到指責。 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尼克松和基辛格因向巴基斯坦傾斜而受到嚴厲批評。 

有人聽到基辛格稱印第安人爲“混蛋”,他後來表示對這句話感到後悔。 

和尼克松一樣,基辛格擔心左翼思想在西半球蔓延,而他的應對行動在未來幾年引起了許多拉丁美洲人對華盛頓的深深懷疑。 

1970年,他與中央情報局密謀如何最好地破壞和推翻馬克思主義,但他在1976年阿根廷血腥政變後的一份備忘錄中表示,應該鼓勵軍事獨裁者。 

1976 年,當福特輸給民主黨人吉米·卡特時,基辛格掌權的日子基本上結束了。 白宮的下一任共和黨人羅納德·裏根與基辛格保持了距離,裏根認爲基辛格與他的保守派選民格格不入。 

離開政府後,基辛格在紐約成立了一家高價、高實力的咨詢公司,爲世界企業精英提供建議。 他曾在公司董事會和各種外交政策和安全論壇任職,撰寫書籍,並成爲國際事務的定期媒體評論員。 

2001 年 9 月 11 日襲擊事件發生後,喬治·W·布什總統任命基辛格領導一個調查委員會,但民主黨人認爲基辛格與他的咨詢公司的許多客戶存在利益沖突,他們對此表示強烈抗議,迫使基辛格辭去職務。 

1964 年,他與第一任妻子安·弗萊舍 (Ann Fleischer) 離婚,並于 1974 年與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 (Nelson Rockefeller) 的助手南希·馬金尼斯 (Nancy Maginnes) 結婚。他與第一任妻子育有兩個孩子。

南希·馬金尼斯(右)

(圖片來自路透社)

泉深微信號:Lionc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