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跳過動物實驗 只檢測8位志願者 Moderna 新冠病毒疫苗陷入作弊嫌疑


跳過動物實驗  只檢測8位志願者  Moderna 新冠病毒疫苗陷入作弊嫌疑


【美南新聞記者泉深報道】5月18日晚,美國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公布了一個“好消息”:它研發的新冠疫苗mRNA-1273經過了I期人體臨床試驗,試驗的數據顯示,8名受試者全部産生了中和抗體,且沒有大的不良反應。



受到這一消息影響,隨後,其公司股價大漲近20%。當日,歐美股市全線收漲。



新冠疫苗的研發成爲一場國際競賽。目前來看,Moderna速度最快,第一個“殺出重圍”。國際公認的規則是,第一個得出可用疫苗的公司,能夠主導制定該疫苗的行業標准。

Moderna自是“風光無限”。但沒過兩天,對它的爭議卻紛沓而至。

“閃電速度”

新冠病毒出現以來,中國科學界可謂“雷霆速度”,今年1月7日,新冠病毒被成功分離,這給全球的下一步研發做了基礎。

僅僅6天過後,Moderna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宣布,完成了新冠病毒疫苗序列的設計。Moderna是一家專注研發mRNA疫苗的公司,是該領域的美國叁巨頭之一。

1月23日,Moderna宣布開發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很快,在2月7日,第一批疫苗臨床測試樣本生産出來,離它的設計完成只有25天。

接下來,Moderna繼續維持“閃電速度”。3月16日,Moderna宣布,將正式開始I期人體臨床試驗,將提供有關mRNA-1273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爲此,Moderna招募了45名健康成人志願者,年紀在18-55歲範圍內。



所以,“滿打滿算”下來,Moderna的I期人體臨床試驗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

根據Moderna的說明,志願者被分成叁組,每組15人。志願者接受疫苗注射接種,但劑量不同。低劑量組的爲25微克,中劑量組的爲100微克,高劑量組的爲250微克。

Moderna在5月18日晚公開的數據,包含了中、低劑量組在接受兩次注射後的兩周(共計43天),以及高劑量組接受一次注射後29天的免疫數據。

看上去,最大的好消息是,45名受試者全部産生了結合抗體。

數據顯示,低劑量組在試驗第43天時,結合抗體水平與新冠康複者相同。中劑量組成員的結合抗體水平,則大大超過了新冠康複者。截止目前,高劑量組的數據還未出具。

要注意的是,微生物入侵人體後,會刺激産生很多種抗體,但只有部分抗體能迅速識別微生物,並在其入侵人體細胞前將其“消滅”。發揮作用的抗體,叫中和抗體。

Moderna只檢測了8個人的中和抗體,他們是中、低劑量組的前4名受試者。數據顯示,他們全部産生了中和抗體。

到這爲止,Moderna的疫苗可謂相當成功。它能刺激免疫系統,生出消滅新冠病毒的抗體。

另一方面,它的安全性還很不錯。低劑量組中,只有1名受試者産生叁級紅瘡反應。中劑量組中,有3名受試者出現發燒、肌肉疼痛、頭疼,但能夠自愈。

Moderna新冠疫苗的I期數據“近乎完美”。根據Moderna的說明,他們計劃招募600名志願者參加II期試驗。今年7月,就可能進行III期人體臨床試驗。

Moderna研發進程一覽

橫向對比來看,Moderna“甩”出了同行一大截。美國時間5月18日,Moderna的股票價格上漲了 19.96%。

Moderna還有將疫苗用在今年的野心。據《紐約時報》報道,Moderna 首席醫療官紮克斯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如果臨床試驗進展順利,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mRNA 疫苗可能會被廣泛使用。

Moderna的疫苗爲什麽這麽快?

新冠病毒大流行一開始,社會就在期待疫苗,但科學界多次強調過,疫苗的研發是個長期過程,絕無可能立刻出現。那時,來自科學界的聲音認爲,要等到疫苗上市,短則一年,長則兩年起。

Moderna卻打破了常規

但不僅僅是Moderna打破常規,這一次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狙擊戰”,各國紛紛亮起綠燈政策。大家都是在“快車道”上競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的全球首個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Ad5-Covid-19),于5月2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的新聞稿稱,108名健康成年志願者參與的I期臨床試驗顯示,“結果令人滿意”,後來遭到國際病毒學家批評和否認,建議停止重組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陳薇在接受采訪時也主動表示,應謹慎解釋這些試驗結果。研發新冠疫苗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該疫苗有能力觸發前述免疫反應,也不一定意味著這種疫苗能幫助人們抵禦新冠病毒,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根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至少有100多家公司正在開發各種新冠疫苗,其中8家研發機構進入了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Moderna能夠“快人一步”,與它主攻的是mRNA疫苗不無關系。而隨後來到的爭議,大多也是肇始于此。mRNA疫苗是一條新的技術路線,而常規疫苗采用的是“重組”或“滅活”的技術,也就是說,常規路線需要確定的病毒株,mRNA疫苗不需要。所以,制作mRNA疫苗,省掉了選擇毒株的步驟。但要保證,疫苗它一定“弱化了的”,不能讓它“殺死”志願者。

Moderna實驗室內部

受制于此,常規疫苗一定要有“動物試驗”。在保證它的安全前提下,才能進一步接種到人體上。

mRNA疫苗是生物小分子,是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的密碼。它進入人體後,經過翻譯表達出刺突蛋白,對人體進行“侵略”。所以,它在安全性上具有先天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將mRNA送到體內,一般用的是非病毒載體,比如脂質體納米粒。也就是說,不再有“善惡不明”的中間載體。



因此,mRNA疫苗這條路線,“動物試驗”不是必要的。

加上新冠疫情“特事特辦”的光環,Moderna果然“作了弊”,跳過了動物實驗的步驟。可以說,這讓它贏在了起跑線上。按照常規路線,動物試驗需要一個以上的模型,花費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動物試驗之所以不必要,只是在疫情洶湧的前提下成立。事實上,學界對Moderna的做法態度謹慎。

“被選擇”的數據

Moderna也有自己的底氣:此前,他們已證實了6種針對病毒的預防疫苗,包括甲型H10N8禽流感病毒、H7N9型禽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基孔肯雅病毒(CHIKV)、人偏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hMPV/PIV3) 和巨細胞病毒(CMV)的I期陽性數據。

換句話說,專注研發mRNA疫苗 Moderna,積攢了造“卡車”的能力。這一次,他們用以前的卡車,換上新的客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再進入人體便成了。

mRNA疫苗如此便利,那它會是疫苗研發的未來嗎?只能說:“有可能。”

mRNA疫苗研發至今,有十幾年時間了,但始終沒有一款上市使用的産品,現在的它遠未成熟。

原理是簡單的,問題出在技術上:一是載體問題,也就是前文說的“卡車”。它必須合適且高效。二是給藥方式,因爲mRNA藥物的遞送效率低,需要合適的給藥方式,保證mRNA的表達時間足夠,同時表達強度足夠。

用這種眼光再審視Moderna的疫苗,它還足夠好嗎?

事實是,它經不起審視。Moderna在5月18日給出的說明,在後續暴露出短板。主要的幾個短板是:

1、中和抗體檢測太少,只有8個人,樣本量小,就不能說明其有效性。業界對Moderna只測8人的做法持懷疑態度,究竟是沒測,還是測出的結果不利?

2、沒有明確提到抗體滴度。Moderna只是模糊地說,低劑量組成員的抗體水平超過新冠康複者,但衆所周知,新冠患者分重症、輕症,甚至還有無症狀患者,其體內抗體水平差異很大,沒有統一標准。Moderna受試者究竟在哪個標准?

3、沒有提到抗體水平在體內的滴度曲線。如前文所說,保證Moderna的表達(時間和強度),是mRNA疫苗的一大難點。Moderna有沒有攻克這一難點?目前仍是未知數。

4、Moderna沒有將成果寫成論文,供同行審議,只是一紙聲明。外界質疑其有自吹自擂的嫌疑。

Moderna首席執行官Stephane Bancel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數據“再好不過了”

Moderna沒理由“喊冤”。專攻mRNA疫苗的它,本應明白這一次的疫苗研發,不僅關乎“救世”于疫情中的責任,還涉及到mRNA疫苗發展中的裏程碑式的意義。衆多苛刻的眼光對它審視,是理所應當的。

有意思的是,有投資者發現,在Moderna的股價大漲之際,Moderna首席執行官Stephane Bancel卻在持續減持公司股票。他被指責是在“圈錢”。



受此影響,Moderna股價在大漲過後,又“跳水式下跌”,主要股指也受到牽累。

面對風波,Moderna方面的負責人回應外界:“有關臨床試驗的具體數據,將在NIH-NIAID發表的學術論文中詳細披露和解釋。”

5月19日,業內人士進一步驗證Moderna公布的數據後,發現其疫苗實驗數據存在值得質疑的地方。周二收盤時,Moderna的股價大跌逾10%,已經基本回到其發布“好消息”之前的水平

我們期待不久後的學術論文,能夠詳細地公開Moderna疫苗應用中的效果。回顧全程,Moderna經過了褒獎和批評,但這不會影響mRNA疫苗的前程。它是一條全新的技術路線,相比常規疫苗,它的研發過程快、普適性強、方便産業化,確實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但Moderna的一紙聲明,鋪墊不出它的未來,需要的是技術層面的突破,以及應用中的詳細記錄與數據證明,而不是“被選擇後”出現的“利好信息”。

現代醫學是一個定量的學科,不是躲躲閃閃的語言藝術。當然,任何醫學都不該是。

(根據南風窗公衆號編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