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 民族团结
专访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以西藏为题材的七场歌剧《多布杰》编剧和导演张远文
【美南新闻记者Kathy Fan报道】近日记者在上海富民公寓采访了原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及国家一级导演张远文女士。张院长今年86岁,并且刚刚失去了她亲爱的战友和丈夫。她在采访中一再强调,要化悲痛为力量,除了整理老伴的历史资料以外,继续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培养和引导年轻人爱国、爱民及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代表人民的根本信仰。
老人家满怀深情的告诉我们她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1976年春,改革开放的前夕,她产生了用祖国西藏的素材编写中国历史上可能是第一部西藏题材的大型歌剧。《多布杰》(七场歌剧) 刘念劬曲,张远文编导,赵国良舞美设计。
歌剧塑造了性格刚烈、正直无邪的西藏青年农奴多布杰,于参加1959年西藏修筑公路的建设中,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 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在这中间他与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芭莎产生了爱情,为追求光明与理想,战胜重重困难,结为终身伴侣。
为创作这部歌剧,作者们曾到西藏各地区深入生活,收集、整理该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长达五个月。作品汲取了“堆谢”“果谢”“锅庄”等大量西藏地区民间歌舞曲以及牧歌、情歌、苦歌、山歌,大歌等古典音乐和说唱音乐等素材进行创作,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歌剧在声乐部分运用了混声合唱,男女声小合唱、无伴奏合唱以及从二重唱到八重唱等各种演唱形式,色彩极为丰富。
此外,作品中有相当篇幅的交响性的器乐演奏段落,加之多层次的复调写作手法对歌剧中的人物性格以及复杂的内心思绪和各种典型环境中激烈紧张场面的刻划与描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整部歌剧气息宽广,具有油画色彩。并充分体现了气势壮大的合唱,舞蹈,舞美,交响乐等庞大的舞台效果。
首演中阵容以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为主,聚集着当时上海歌剧界所有的领军人物,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汉藏军民团结,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并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对西藏的关爱。
张院长1976年6月在西藏和藏民们体验生活
张远文曾任上海歌剧院一级导演、副院长,主要贡献:导演作品60余部,代表作:西方经典《杜兰多公主》、《托斯卡》由其首次成功导演介绍给中国观众。其次有浮尔第《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绣花女》、《货郎与小姐》。 自编自导大型西藏题材歌剧《多布杰》,在沪公演26场,促进民族团结,至今影响极深。沪、港、台三地联袂之《西厢记》献演于港地, 88艺术节。其它: 《江姐》、《怒涛》、《木棉花开了》 (获文华演出优秀奖等)、 《樱海情丝)、《巴黎的火炬》。 1999年11月导演音乐剧《中国蝴蝶》在郑州公演,以及儿童话剧《深山探宝》锡剧、沪剧等。导演风格 “构思新颖、色彩斑斓、用墨如泼、手法机巧” 《摘自报章评论》,擅长将凝重的音乐化为人物性格的冲突和行动, 使歌剧具有戏剧的震撼力量。如1990年为上海艺术节压轴首演的《杜兰多公主》, 美国歌剧权威声称自己观看过世界最好的杜兰多演出,评论张导的导演和歌剧院的演出生动有趣, 突出东方情趣, 超过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
张院长特别告诉我们她的人生和艺术生涯充满着祖国,老领导,老同志和党对她的培养和教育。她感叹地说“1989年放弃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回到祖国,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但见证了三十年来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并贡献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记者同时从美国费城,纽约市,克利夫兰和大都会歌剧院主要演员中了解到:张导的编剧和导演水平为推动中国歌剧事业国际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院长退休后继续为社区和年轻艺术家们提供各种帮助。
我们深信张院长在45年前用编导歌剧《多布杰》的智慧和精神体现了党,政府和人民充分团结民族兄弟,为伟大民族复兴高瞻远瞩地迈出了重要一步,历史将永远铭记着张导的艺术天才,对祖国的厚爱及对中国歌剧发展的贡献。
(责编: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