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 休斯顿黄页 电子书
新闻 / 侨社新闻

新冠病毒教育讲座系列(一 ) 施惠德医师主讲:谈『确诊』色变


新冠病毒教育讲座系列(一 ) 施惠德医师主讲:谈『确诊』色变

    (休士顿/ 秦鸿钧报导)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成為去年和今年我们生活的最大挑战,為了詮释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迷思,了解确诊从何而来以及COVID-19医学资料和统计数字背后的意义,万一确诊了,轻/重症各应如治疗?我们应该注射新冠病毒疫苗来预防被感染吗? 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之异? 疫苗的选择,何种人不应该注射,以及政府疫苗接种计划和疫苗的释疑...。一项由「休士顿华商经贸联谊会」和「休士顿亚裔健康教育协会」合办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教育讲座系列,从周日(1月10日 )正式开讲。首场由施惠德医师(M.D., M.P.H )(台北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休士顿亚裔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前会长 )主讲:谈「确诊」色变。

    施惠德医师从2019年冬中国武汉冠状病毒RNA 开始讲起,至2020年12月26月,全世界已有7860 万,4532人罹病,并已有174万4235人死亡,至今大家仍困惑於:「确诊」如何确定? 要普筛吗? 病毒多可怕 ? 现在是第几波? 冬天到病毒吓吓叫 ? 封城秀吉? 突变真要命? 施医师特别介绍了检测阳性案例,包括死亡案例、住院案例、康復案例及后遗症。它们的正确度? 严重性? 如何比较。通常治病的目的:有症状者:為延寿、缓解;而无症者:是為了延寿、预防。通常这疾病的诊断,有症状者是通过:症状、体徵、检测;而无症状者是通过:体徵及检测。所谓,“正确”的诊断,是根据金律标準:如何為正常? 正常值? 正常范围 ?机率:没有绝对,且每增加一个好证据,诊断就更正确。

    施医师也以图片介绍筛检的高效益、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细胞情况,而COVID-19 的诊断就是根据核糖核酸的PCR ,蛋白质的抗原、抗体及脂肪而定的。其中CoViD-19的诊断-VCR 為阴性的多属以下情况:标本没有足够的RNA能被复製到可被「看到」的结果。如:取样位置不对、试剂无效、尚未感、体内病毒数不够被检测、已经痊癒但并不改变过去和未来得病的可能性。

    而阳性(确诊)则表示:检体有足够COVID-19 核酸而被复製而「看到 」。当「确诊」的有不少人没有症状。虽然PCR持续阳性,症状开始十天后大部份病人就不具传染力。

    施医师说:所谓「週期閾值(Cycle threshold ;C.T. )是指PCR 呈阳性所需的週期。几个週期才合理 ? 他说:在Massachusetts、New York、和Navada三州,90%的阳性结果事实上只有依稀可以测出的微量核酸,有些需要40个週期才能实现。美国的CDC发现C.T.在33以上的鲜有活病毒,而若把C.T. 降到30, 7月间在Massachusetts 以C.T.40「确诊」的将有85-90%改成阴性。因此,学者们觉得C.T.设在30-35才合理,因為太多不具传染性的「确诊」者不切实际。此外,应把PCR用於有必要检测的人,频频地每6-15小时测一次,才有最大经济效益。

    另外COVID-19普筛也涉及以下情况:普筛地点vs hotspot, 普筛时间vs 疫情阶段,普筛范围vs 疫区大小,普筛资源vs 疫情轻重。他说:普筛结果只代表一短期内的疫情,阴性反应不意味检测前后不会是阳性,罹病人数可能是「确诊」人数的4-5 倍? 但全民普筛耗资甚距,德国在实施全民普筛两星期后,检测单位就已无法负荷。

    施医师以COVID-19, 2020年12月26日的世界染疫及死亡的报表,及2021年1月9日在中国的染疫及死亡报表显示Ro(Reproduction Number )值,指每个宿主可将病毒传播而感染的人数。中国初期COVID-19 的Ro值估算是2到3,后来上修為5.7,因為染病人数倍增的时间从5~6 天缩短為2~3 天,意指每个宿主可将病毒传给5.7人。若果,一场瘟疫应在82%的人口罹病產生免疫力后才能结束。群体免疫在50–60%人口染疫才能產生。

    施医生以三艘船:日本横滨的「钻石公主号」、台湾的「磐石舰」以及美国的航母爆发疫情為例:日本的「钻石公主号」船上共有3711人,在一月内,有741人染疫,佔总人数的20%,死亡13人(1.8% );台湾的「磐石舰」船上共有337人,在一个月内,有36人染疫,佔总人数的13%,无人死亡。美国的航母,船上共4800人,在二个月内,共1156人染疫,佔总人数的24%,其中有一人死亡(0.09%)。

    施医师也提到疫情以来死亡率逐渐降低之因:新「确诊」者年龄层下降,资源较充裕,知识更进步,有效新疗法增多,医疗系统应变加强减少崩盘,及突变降低致死力? 而一般人仍不免「困惑」: 「确诊」如何确定? 要普筛吗? 病毒多可怕? 现在是第几波? 冬天到病毒吓吓叫? 封城秀吉 ? 突变真要命 ?

    施医师最后提到了COVID-19的因应之道為:有高危险因素的人们需要保护;以现有的标準,无症状的「确诊」造成无谓的心理压力和资源的浪费,公卫机构和检测单位可考虑就PCR、抗原、和抗体灵敏度及特异性间的平衡调整閾值。一般健康的人,就算真的患病,重症或死亡的机率低,在症状发生10天后,大致可以正常生活。医疗系统应维持物资设备人员无缺,以降低后遗症及死亡率。群眾和政府则需在疫情长短及经济情况之间寻找平衡:行动没有自我设限,同时罹病人数过多,医疗系统就可能崩溃;行动过度限制,疫情持续过久,就可能拖垮经济。

    在因应之道方面,施医师提出了几项建议:在「药物」方面:remdesivir、抗体、血浆、抗生素、类固醇、锌? hydroxychloroquine ? 清洁剂。在「设备」方面:病床、检测器材、防护用具、负压病房、氧、呼吸器、ECMO、UV 。以及Barrier 屏障:如口(鼻)罩、面罩、护镜、防护衣、检疫室/ 旅馆/ 医院、检疫车。以及最重要的:公德心 !疫苗 !

    在观眾提问部分,有人提到「发烧 」代表什麼?施医师说:发烧是一个指标。自己已发烧,就不要出去,防止病情的扩散。如果自己已发烧,还跑出去,扩散疫情,没有公德心,此作法非常没有意义,尤其拒绝戴口罩。

    观眾问:在发烧之前也会传播给别人吗?

    施医师:在还没有发生症状之前的传染力最高。就算还没有发烧。「温度」只是指标之一。

    Paul问:到ICU 治疗?

    施医师:进到ICU的都是比较严重的病人。现在美国ICU 已呈崩盘现象,因為医护人员不够,病床数开始不够。现在要进ICU至少要等四週,因此要很早去作检测。每个人对新冠病毒确诊的情况不一样。可先留在家裡「居家隔离」。一般无症状患者传染要3-7 天,因此自我隔离很重要。进来ICU 都是等很久。在家裡隔离,症状加重,马上就医。

    施医师也提到:无症状感染者接触史,要从有接触的那一天开始算起。PCR阴性,并不代表没有病。今天主要「数据」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病情,是什麼状况。应以「常识」来判断,让它不致传染得这麼厉害。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