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說話中?】腹脹、放屁、腸胃怪聲響: 正常還是警訊?

作者: 謝廷徽 醫學博士
你是否曾在安靜的會議室裡,肚子突然「咕嚕咕嚕」演奏起一段交響樂?或是吃完火鍋後肚皮脹得像氣球,忍不住懷疑是不是多吃了一隻章魚?甚至坐在沙發上,沒出力卻傳來一聲「噗」,尷尬地望向小孩或寵物,內心吶喊:「不是我放的!」
別擔心,你不是孤單一人。這些「聲音」與「氣體」,其實是我們腸胃的日常語言。但什麼時候是正常生理現象?什麼時候可能暗藏健康危機?今天就來用輕鬆的方式,好好聊聊這些「腸道的低語」。
肚子在唱歌?腸鳴音的真相
你以為只有肚子餓才會咕嚕咕嚕叫?其實,腸鳴音(Borborygmi)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當食物經過胃部進入小腸,腸道開始蠕動、攪拌食物與消化液時,就會產生聲響。這就像洗衣機在運作,泡泡與水在桶內轉動,自然會發出聲音。
正常情況:
空腹時腸鳴較明顯,因為裡面沒東西「壓聲」。
進食後一至兩小時出現輕微腸鳴,是腸道努力工作的聲音。
該注意的情況:
腸鳴音突然變得非常大聲、頻繁、伴隨腹痛、腹瀉。
或是完全沒有腸鳴,可能是腸道蠕動停止,需就醫檢查。
放屁到底要放幾次才正常?
根據研究,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每天會放14次屁,多則20次,這不代表你身體有問題,反而表示腸道很活躍!
屁的來源有兩種:
吞入的空氣(如邊講話邊吃飯、喝汽水)。
腸道細菌分解食物後產生的氣體,像是氫氣、甲烷、二氧化碳等。
正常情況:
無異味或輕微氣味,數量每日在10~20次屬正常。
高纖飲食(如豆類、地瓜、燕麥)容易產氣,多放幾次是可預期的。
該注意的情況:
放屁頻率突然增加且夾雜惡臭,可能是腸道菌相失衡或消化不良。
放屁頻繁伴隨腹瀉、便血或體重減輕,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
脹像氣球:脹氣從哪裡來?
吃完飯肚子像吹氣球一樣膨脹?腹脹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腸胃症狀之一,尤其是久坐、少運動、飲食不當的人。
腹脹不代表腸子裡「卡住食物」,更多時候是腸道裡的氣體堆積,而不是脂肪變多。
可能原因包括:
吃太快、吞太多空氣
飲食中含易產氣食物(如豆類、洋蔥、蘋果、乳糖)
腸道菌相不平衡
便祕讓氣體排不出去
腸躁症(IBS)或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IBO)
改善方式:
少量多餐,細嚼慢嚥。
降低高產氣食物攝取,觀察自身反應。
每天規律運動,促進腸蠕動。
規律排便,不憋便。
就醫警訊:
腹脹合併明顯體重下降、血便、或貧血。
突然出現劇烈腹痛,甚至有腸阻塞風險。
腸道健康三寶:益生菌、好習慣、多觀察
在我們腸道裡,住著上百兆個細菌。當好菌與壞菌的比例失衡,就會出現放屁多、脹氣、甚至便祕或腹瀉。
想要讓腸道安靜、順暢、不亂叫,平時就要維護好腸道菌相與排便習慣:
腸胃保健小撇步:
多吃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蔥、大蒜、香蕉、燕麥。
攝取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優格、泡菜、納豆等。
避免過度食用加工食品與糖分過高飲料。
每天至少走路30分鐘,促進腸蠕動。
有症狀就早檢查,勿自行亂吃成藥。
健康小叮嚀
腸胃是沉默的工人,有時也會「講話」提醒你它的感受。肚子叫了、放屁了、腸子唱歌了,這些不一定是壞事,但如果聲音太吵、氣味太臭、肚子太撐,就要開始注意。
與其忍氣吞聲,不如「放聲」關心腸道健康。記得:健康不是不放屁,而是「會放、會排、沒負擔」。
別讓你的腸子用「爆音」來求救,從今天起,傾聽腸胃的聲音,讓它安靜、有節奏地運作,是你我最簡單的健康投資。
如需專業評估與腸胃檢查,請諮詢內科或腸胃科醫師。你也可以定期安排大腸鏡檢查,尤其是45歲以上的成人族群,早期預防腸癌,一點也不早!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家人朋友,讓我們一起守護腸胃健康、肚子不再亂叫!
關於作者: 謝廷徽 醫學博士
謝醫師是肝膽胃腸的專科醫師。他是台大醫學博士,曾為台大醫院的名醫,也曾在全美肝膽腸胃科排名第一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任職,他還曾獲得多項國際學術獎項與研究發表,擁有超過20年的豐富臨床經驗與學術背景。
專長領域:
• 胃鏡及大腸鏡
• 脂肪肝、肝硬化、各種肝炎
• 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腸躁症、便秘、腹瀉、脹氣、痔瘡、血便
謝醫師所在的診所,英文名稱是 Houston Gastro Institute,診所接受各種商業保險、也歡迎老人保險,對自費者有特價優惠。
地址: 25230 Kingsland Boulevard, Suite 101, Katy, TX 77494
電子郵件: contact@drasamoah.com
聯絡電話: (281) 746-9284(中文、台語、英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