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哪些狀況代表缺鈣?如何聰明補鈣,守住一生好骨力
哪些狀況代表缺鈣?如何聰明補鈣,守住一生好骨力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鈣質是人體必需礦物質之一,不僅支撐骨骼,更參與神經傳導、血液凝固、肌肉收縮與荷爾蒙分泌。然而,現代人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加上曬太陽不足、吸收不佳,使「缺鈣」成為普遍卻被忽略的健康危機。本文將帶讀者深入了解,缺鈣會產生哪些警訊?如何聰明補鈣?日常生活中又能做哪些調整?缺鈣會出現哪些狀況?鈣含量不足時,身體會優先維持血鈣平衡,於是悄悄從骨頭「借鈣」,若長期缺乏,便引發連鎖反應。1. 
2025-11-22 36
找回生活的力量,重啟再次出發的內在動力
找回生活的力量,重啟再次出發的內在動力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若有這樣的時刻,當你覺得自己一直「沒勁」、「不想努力」時,請先別責怪自己。這有可能不是你太懶或太脆弱,而是體內那條啟動生活、點燃行動的「動機引擎」多巴胺釋放系統正在悄悄卡住了。根據 2025 年發表在 Trends in Neurosciences(及相關神經科學綜論)的研究指出:多巴胺並不是簡單的「快樂開關」,它真正的任務是產生「期待感」,讓自己看到前方有意義、有方向、有未來。以下,我們一起從「為什麼沒動力」談起,再進入「多巴胺系統卡住的原因」、「慢樂趣 vs 速刺激」、以及「如何重啟多巴胺系統」這幾大重點。為什麼覺得生活沒動力?我們常聽到自己或他人說:「最近什麼都不想做,只
2025-11-20 432
吃飯要吃「氣」:滋養五臟與活力的關鍵
吃飯要吃「氣」:滋養五臟與活力的關鍵
「氣養人」+「能量密度」: 讓食物重新有生命力(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有句話:「人以氣為本。」所謂吃飯,不只是「填肚子」而已,而是攝取天地間的「氣」。一位修行人說:「吃飯要吃氣,吃氣養五臟。」這裡的「氣」指的是食物的生命力,也就是植物吸收陽光、水分、土壤能量後的精微之氣。懂得吃「有氣」的食物,是滋養五臟與活力的關鍵。從「吃飽」到「吃氣」:
2025-11-18 728
便利飲食背後的健康陷阱,一日三餐都吃「超加工食品」?
便利飲食背後的健康陷阱,一日三餐都吃「超加工食品」?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常吃香腸蛋吐司、珍珠奶茶、微波便當、冷凍披薩、與泡麵?它們讓生活方便又美味,卻也在悄悄侵蝕你的健康。醫學研究揭示:如果吃過多的超加工食品,會與肥胖、糖尿病、失智等風險息息相關。超加工食品是什麼?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讓「方便、快速、好吃」成為選擇餐食的首要條件。早餐一份香腸蛋吐司配奶茶,中午一個商店買的微波便當或速食,下午餓了吃洋芋片加珍珠奶茶,晚上回家太晚再泡碗方便麵──這樣的一天,乍看普通,實際上卻是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連續轟炸。根據巴西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ão Paulo)營養學家Carlos Monteiro所提出的「NOVA食物分類系統」,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多重工業程序製成、含有人工添加
2025-11-15 935
30分鐘搞定一桌健康晚餐,快節奏生活中的飲食智慧
30分鐘搞定一桌健康晚餐,快節奏生活中的飲食智慧
營養、效率與家庭溫度一次到位(美南新聞記者韋霓特稿)在這個步調快速的時代,許多上班族與家庭常常為「晚餐」這件小事大傷腦筋。不是因為不想吃得健康,而是時間有限,往往選擇速食或外食解決。然而,長期草率應付三餐,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甚至增加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指出:在家規劃與烹調的餐食,能顯著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率,並提升飲食品質。那麼,在有限的時間內,是否能端出兼具營養、美味與家庭溫度的餐桌?答案是肯定的。本文將提供一套「30分鐘健康晚餐計畫」,讓你在繁忙生活中,也能為自己與家人準備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餐點。
2025-11-13 1427
改善體寒體質,養出紅潤好氣色
改善體寒體質,養出紅潤好氣色
從飲食、運動到情緒調養,重啟體內溫暖引擎(美南新聞韋霓特稿)你是否常常感到手腳冰冷,特別是秋冬時節,即使多穿幾層衣物仍無法暖和?甚至在溫暖季節,雙腳依然冰涼如雪?這可能不只是單純怕冷,而是身體「氣血不足、循環不良」的信號。長期忽視,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引發慢性疲勞、免疫力低下、月經失調,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手腳冰冷不是小事中醫認為,手腳冰冷多與「陽氣虛」與「氣血虛」有關。《黃帝內經》曾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氣血推動全身運行,若氣虛無力、血虛不足,末梢自然得不到溫暖的滋養,導致冰冷、麻木感。西醫則指出,末梢循環不佳可能與血液循環障礙、血管收縮、甲狀腺功能低
2025-11-12 1388
別錯過營養寶庫,它可能是降壓護血管的隱形英雄
別錯過營養寶庫,它可能是降壓護血管的隱形英雄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你是否曾在剝橘子時,下意識地將那層白白的筋膜「刮得乾乾淨淨」?認為味道苦、纖維多、吃起來麻煩?或將果皮丟入廚餘桶?其實,近年研究顯示:這些被我們忽略或拋棄的水果部位,正可能是降壓護血管的隱藏營養寶庫。老一輩常說吃橘子別剝的太乾淨,橘子白筋、柳丁的那層白色內膜隱藏著神奇力量,用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其實非常有道理。錯失植物為我們提供的「保護膜」?高血壓與血管硬化,常被認為是飲食過鹽、缺乏運動、壓力大所導致,沒錯,這些確實是關鍵因素。但飲食中的「某些被忽略部份」也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血管健康。例如:當我們一次次選擇去除果實中的纖維部位、捨棄果皮,而只吃看似「乾淨純淨」的果肉,就可能失去植物為我們提供的「保護膜」,這是一層對抗氧化、抗發炎、穩定血壓的重要屏障。
2025-11-11 1576
血管要有彈性,身體才輕鬆
血管要有彈性,身體才輕鬆
預防中風先懂血管,趁早掌握心血管風險(美南新聞韋霓報導)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美國死亡原因前幾名。即便沒有明顯症狀,若血管彈性降低或局部阻塞,仍可能在無聲中累積,最終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重大事件。如何在「危險尚未爆發」之前,即時看見血管狀況,已成為近年醫界最受關注的課題。休士頓健康科學碩士(MSHS)/持照營養師(LD)Paulina Lee 在臨床經驗中發現,血管堵塞與血管彈性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但一般人往往無法及早察覺,錯失修復的關鍵時機。
2025-11-09 2249
忙碌生活中,怎麼把睡眠「養回來」?
忙碌生活中,怎麼把睡眠「養回來」?
最新研究:睡不好,大腦會「提早變老」(美南新聞韋霓特稿)朋友問:「睡少一點沒關係吧?」由最新神經影像與生理研究給出明確的答案:睡眠不足不只是精神差,而且會讓大腦在結構與生化層面「提前老化」。以 MRI「腦齡」模型估算,人們在整晚不睡後,群體平均增加約 1–2 歲的腦齡;若長期睡眠品質差,腦齡還會持續偏老,與日後認知功能下滑相關。為何睡眠不足會讓腦變老?1.清除垃圾的「夜間大掃除」受阻:睡眠會讓腦部間質空間擴大,啟動所謂的
2025-11-06 1515
放鬆是健康的關鍵:身體裡的「油門與煞車」
放鬆是健康的關鍵:身體裡的「油門與煞車」
從壓力模式轉為修復模式,找回自在的力量(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在現代生活中,不少人的壓力已成為無形的常客:資訊過載、工作緊張、情緒焦慮,讓許多人長期處於「油門全開」的狀態。醫學研究顯示,這種持續興奮的狀態會耗損免疫力、加速老化,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焦慮症的風險。要真正養好身體,並非多吃補品或運動更多,而是學會「放鬆的智慧」,就是讓副交感神經適時啟動,幫助我們回到身心修復的節奏。身體裡的油門與煞車: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就像一套自動駕駛系統,不需我們主動指揮,卻時刻掌控著呼吸、心跳、血壓與消化等生理功能。這套系統有兩
2025-11-05 1822
讓大腦遠離退化,喚醒思考力 如何讓腦愈用愈靈活,可這樣鍛鍊
讓大腦遠離退化,喚醒思考力 如何讓腦愈用愈靈活,可這樣鍛鍊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研究顯示,現代人的壓力與生活習慣正在悄悄「偷走」腦力,失智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你以為只是健忘,其實可能是大腦退化的早期警訊。那麼,該如何掌握早期警訊,讓大腦愈用愈靈活?「昨天吃了什麼?」、「剛剛打開手機是要做什麼?」想不起來,若這些情況越來越頻繁,可能不只是太忙,而是大腦在發出警訊。根據哈佛醫學院(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研究,現代人因壓力、睡眠不足、久坐與過度使用螢幕,導致腦部灰質體積逐年下降,尤其是掌管記憶與決策的海馬迴(hippocampus)。早期大腦功能退化的常見跡象包括:
2025-11-04 1792
赤腳接地,與樹共振,靜心感受大地能量,當科學遇見自然的智慧,找回身心平衡
赤腳接地,與樹共振,靜心感受大地能量,當科學遇見自然的智慧,找回身心平衡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從「接地氣」到「接能量」,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實了,大地與樹木的能量交流不只是詩意的比喻,而是一種可測量、可感知、能改變身心的自然療法。什麼是「接地氣」?從古老智慧到現代科學古人說「接地氣」,以為只是形容人平易近人、生活踏實,但在現代醫學與物理學的語境中,「接地」(Grounding 或 Earthing)指的是身體直接接觸大地,讓人體的電位與地球電位平衡。在城市化的生活中,我們腳踩的多是水泥、橡膠鞋底、地毯或地板,這些材質阻隔了身體與地球之間的電子交換,使我們失去了與大自然能量的連結。根據《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
2025-11-02 1837
不生病的六大秘密:身心合一的健康智慧
不生病的六大秘密:身心合一的健康智慧
從中醫「六不」到現代醫學的科學印證,如何活出長壽與安然(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中醫名師倪海夏曾提出「不生病」的六大秘密,短短十八個字,卻蘊含了東方醫學「天人合一」的養生之道,就是: 不貪吃、不性急、不焦慮、不閒著、不生氣、不熬夜。他指出,疾病並非突如其來的敵人,而是提醒身心失衡的訊號,當人能夠調整自己的習性與生活模式,身體自然回到健康的狀態。現代醫學的許多研究,也逐步印證這種「以養代治」的觀點,真正的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心理與情緒的穩定和諧。以下從中醫與西方研究的不同角度,來看看這六大秘密為何能讓人不生病。不貪吃:節制是最好的藥方
2025-10-26 2919
調養失眠、心火旺、眼睛乾的養生瑰寶
調養失眠、心火旺、眼睛乾的養生瑰寶
從中醫到西醫,讚它具有潤澤的生津益處(美南新聞韋霓特稿)在中醫的藥櫥櫃裡,它總是靜靜待著,表面黝黑如炭,卻蘊含著獨特的生津養陰力量,它就是烏梅,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也是醫家口中的“收而不澀”之品。對於那些心火旺盛、夜裡輾轉難眠、牙齦腫痛、眼睛乾澀、口腔潰瘍的人來說,一杯烏梅茶,不僅是潤喉解渴的清涼水,更可能是一種調養身心的療方。一、中醫眼中的烏梅中醫認為烏梅性溫偏涼,味酸澀,歸肝、脾、肺、大腸經。《神農本草經》將烏梅列為上品,稱其“安蛔、止痛、斂肺、止咳、下氣”。它的幾個核心特點是:
2025-10-25 3411
全面延緩老化的科學方法,真正決定青春的,是習慣與心態的長期協奏
全面延緩老化的科學方法,真正決定青春的,是習慣與心態的長期協奏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一、青春的密碼:從「粒線體」開始在我們的每一個細胞裡,都有數百個微小的能量工廠——粒線體(Mitochondria)。它們負責產生身體運作所需的能量(ATP),也是衰老研究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哈佛醫學院抗老化研究權威 David Sinclair 博士 在《Lifespan》一書中指出:「老化不是命運,而是能量系統逐步失衡的結果。」隨著年齡增長,粒線體功能下降,導致能量減少、細胞修復力下降、氧化壓力上升,最終出現皺紋、記憶力退化與代謝變慢。研究發現,透過一些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顯著提升粒線體活性,包括:
2025-10-23 3928
EZTrek油開啟健康新紀元,世界級的重大突破,科學實證的「細胞營養油」助心血管與代謝健康
EZTrek油開啟健康新紀元,世界級的重大突破,科學實證的「細胞營養油」助心血管與代謝健康
(美南新聞韋霓報導) 長久以來,我們被告誡要「少吃油」,彷彿所有脂肪都是健康的敵人。但一項來自德州的研究發現正在改變這個觀念。麻省理工出身、被譽為「細胞氧氣理論接班人」的 Brian Peskin 教授,耗時多年研究人體細胞膜結構,終於找出關鍵:不是所有油都有害,吃正確的油,反而是細胞呼吸與能量的生命泉源。這項研究成果被命名為 EZTrek油,並獲得休斯頓健康科學碩士、註冊營養師 Paulina Lee 的高度推薦,成為新一代營養界的焦點。EZTrek油是世界級健康科學家 Brian Scott Peskin 教授研究的重大突破。這款油被譽為「細胞的氧氣傳導橋樑」,能協助人體細胞獲得更有效的能量轉化,提升代謝、抗氧化與修復能力。Peskin 教授以電機工程背景進入生命科
2025-10-19 3352
【腸道說話中?】腹脹、放屁、腸胃怪聲響: 正常還是警訊?
【腸道說話中?】腹脹、放屁、腸胃怪聲響: 正常還是警訊?
作者: 謝廷徽 醫學博士你是否曾在安靜的會議室裡,肚子突然「咕嚕咕嚕」演奏起一段交響樂?或是吃完火鍋後肚皮脹得像氣球,忍不住懷疑是不是多吃了一隻章魚?甚至坐在沙發上,沒出力卻傳來一聲「噗」,尷尬地望向小孩或寵物,內心吶喊:「不是我放的!」別擔心,你不是孤單一人。這些「聲音」與「氣體」,其實是我們腸胃的日常語言。但什麼時候是正常生理現象?什麼時候可能暗藏健康危機?今天就來用輕鬆的方式,好好聊聊這些「腸道的低語」。肚子在唱歌?腸鳴音的真相
2025-10-18 3393
休斯頓週末兩天微旅行:五個療癒秘境,在自然懷抱中,讓身心尋回平衡
休斯頓週末兩天微旅行:五個療癒秘境,在自然懷抱中,讓身心尋回平衡
(美南新聞記者韋霓報導)當壓力、焦慮與疲憊在日常生活中不時出現,「自然」就是最好的療癒處方。醫學研究顯示,接觸綠地與水域能顯著降低皮質醇水平、增強免疫力,甚至改善心血管健康。這次,我們精選五個距離休士頓3小時左右的自然秘境,讓你在週末兩天,獲得深度放鬆。1. 湖泊森林的療癒 —— Martin Dies Jr. State Park位於東德州,距離
2025-10-16 3531
科學開啟的健康革命:EZTrek油的誕生,Peskin 教授研究成果受全球營養界推崇
科學開啟的健康革命:EZTrek油的誕生,Peskin 教授研究成果受全球營養界推崇
(美南新聞韋霓報導) 在健康講座、診所與營養論壇中,一個名字正悄悄被頻繁提起——EZTrek油。它不是流行補充品,而是一場源自科學的營養革命。創始人 Brian Scott Peskin 教授以工程師的邏輯與科學家的洞察,將諾貝爾級的研究轉化為日常健康方案。他證明:真正滋養身體的油,能恢復細胞的「呼吸力」。如今,這項突破已獲休斯頓健康科學碩士、註冊與持照營養師 Paulina Lee(MSHS, RD, LD) 推薦,成為眾多臨床專家與健康實踐者信賴的新選擇。從麻省理工到生命系統工程:Peskin
2025-10-15 3194
記憶力狂掉?已有「手機失智門診」,生活中建立這些健康習慣,別讓大腦過載
記憶力狂掉?已有「手機失智門診」,生活中建立這些健康習慣,別讓大腦過載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在東京的「金町站前腦神經內科」,每天都有大約十位病患前來求診,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些掛號的患者多半不是銀髮族,而是30、40歲的年輕人。他們焦慮地告訴醫師:「最近記憶力狂掉」、「交代的工作轉眼就忘」、「甚至連漢字都寫不出來,好像退回小學生程度」。這股「失智化年輕潮」正在引起日本醫界的關注。院長內野勝行醫師直言:這不是單純的過勞或壓力,而是「手機過度使用」帶來的副作用。大腦變「垃圾房間」:演算法掩埋了你的記憶內野醫師用了一個生動比喻:過度滑手機,大腦就像一間堆滿垃圾的房間。當訊息、影像、短影音如潮水般湧入,腦中的神經網路便被碎片化、佔據記憶空間。「想找的東西明明還在,但全被演算法推送的資訊掩埋。你以為自己
2025-10-14 2566
飲食對了能防曬:彩虹餐抗光老化
飲食對了能防曬:彩虹餐抗光老化
科學證實天然的防護力,讓皮膚更亮麗(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我們每天都在接受陽光的洗禮,很多時候也忽略了紫外線帶來的長期影響。短暫的曬黑或曬紅,也許很快就消退,但在皮膚深層,紫外線早已悄悄累積傷害。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光老化」(photoaging),是由紫外線引發的慢性皮膚損傷,會導致膠原蛋白斷裂、皮膚失去彈性、細紋與皺紋提早出現,甚至增加色斑、曬斑與皮膚癌風險。傳統觀念裡,防曬重點在於外用防曬霜與遮蔽物,但近年的科學研究指出,從「吃」開始也能增強皮膚的天然防護力。尤其是多彩繽紛
2025-10-12 1973
不只能補腦,它更是腸道界的「超級英雄」,最新研究揭示:可改變發炎與癌症風險
不只能補腦,它更是腸道界的「超級英雄」,最新研究揭示:可改變發炎與癌症風險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大部分人都知道「核桃補腦」,因為它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與抗氧化物質。然而,最新研究告訴我們,核桃的價值遠遠超乎一般的認知。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一項臨床試驗近日登上營養醫學的國際舞台,研究團隊發現——每天僅僅吃56克核桃(大約一把半),持續三週後,受試者體內竟然產生了一種名為「尿石素A(Urolithin A)」的物質。這並非「尿味」,而是經過腸道菌群代謝核桃中的鞣花單寧(ellagitannins)所生成的代謝物,科學家已經確認它具有抗發炎、抗癌、甚至延緩細胞老化的潛在效果。這項發現,讓核桃搖身一變,成為腸道界的「超級英雄」。研究重點:核桃如何改變發炎指標?
2025-10-09 2394
女性階段式養生,活出每個階段的光彩
女性階段式養生,活出每個階段的光彩
科學與中醫雙觀點帶妳看見老得慢的秘密(美南新聞韋霓特稿)女性的一生,是一場與身體深度共鳴的旅程。從青春萌芽、荷爾蒙高峰,到更年轉折與熟年安然,身體不斷傳遞訊息,提醒我們要更懂得傾聽、調養與接納自己。中醫《黃帝內經》早有記載:「女子以七為節」,指出女性每七年會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從月經初現到更年停經,皆與「陰血」與「氣」的盛衰有關。西方醫學則從荷爾蒙角度闡釋這些階段的身心變化:雌激素、黃體素與褪黑激素的起伏,不僅影響情緒與睡眠,也左右骨骼、皮膚與代謝健康。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指出,女性若能依據生理階段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可延緩細胞老化速
2025-10-08 1935
秋日黃金花海:休斯頓周邊野菊秘境
秋日黃金花海:休斯頓周邊野菊秘境
讓身心在花叢與自然裡重啟能量(美南新聞韋霓特稿)當秋風吹起,休斯頓的郊區路邊、草地與保護區開始染上點點黃金。這不是人工打造的園藝景觀,而是德州秋天最獨特的禮物——野菊花與秋季野花盛開。它們在城市周邊的自然角落恣意綻放,提醒我們,即使在鋼筋水泥的生活裡,大自然依然有它的節奏與療癒力量。科學研究顯示,親近自然能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改善睡眠,並讓免疫力增強。而德州秋季的野花之旅,不僅是視覺享受,更是讓心靈休養生息的「自然處方」。
2025-10-04 2710
黑豆的養生智慧,中醫強調「滋陰補腎」,科學驗證黑豆營養價值,5道食譜教你吃出健康
黑豆的養生智慧,中醫強調「滋陰補腎」,科學驗證黑豆營養價值,5道食譜教你吃出健康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秋天來到,暑氣漸退,天氣由熱轉涼,人體陽氣逐漸收斂,陰氣漸長。中醫認為,這正是調養身體、為秋冬儲備能量的關鍵時節。此時最適合的食材之一,就是有「腎之谷」美稱的黑豆。為何秋天要吃黑豆?在中醫理論中,黑色入腎,五色對應五臟,黑豆最能補腎益精、健脾養血。秋天開始,人體陰陽交替,「腎」的功能需得到滋養,以穩固根本,抵禦即將到來的寒氣。黑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有「補腎強身、利水消腫、明目烏髮」等作用。《本草綱目》記載:「黑豆,性味甘平,入腎經,主
2025-10-02 3375
壓力為什麼讓血糖失控?重要研究 揭開肥胖與糖尿病的隱藏連結
壓力為什麼讓血糖失控?重要研究 揭開肥胖與糖尿病的隱藏連結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2025年著名的《Nature》一篇研究發現:壓力不只是情緒問題,它直接左右血糖與代謝
2025-10-01 2843
史丹佛長壽中心與最新研究揭示的延壽密碼,長壽不是夢:從日常生活開始的實踐之道
史丹佛長壽中心與最新研究揭示的延壽密碼,長壽不是夢:從日常生活開始的實踐之道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長壽,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全球平均壽命顯著提升,但「長壽」並不僅僅是年齡的延長,更重要的是「健康長壽」──如何活得久,也活得好。近年來,史丹佛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及多個國際研究機構提出一系列關於長壽的科學建議,強調飲食、運動、心理健康和社會連結的整合,才是決定壽命與生活品質的核心因素。那麼,想要長壽,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行?一、史丹佛長壽中心的三大建議史丹佛長壽中心於《The New Map of L
2025-09-30 3477
排濁養生:讓身體輕盈,氣血暢通的智慧,中醫觀點下的排濁之道:全面調和身心
排濁養生:讓身體輕盈,氣血暢通的智慧,中醫觀點下的排濁之道:全面調和身心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覺得自己「總是累」、「身體沉重」、「臉色暗沉」、「氣不順」,甚至容易便秘、痰多或胸悶。這些表現,在中醫來看,多半與體內積聚的「濁」有關。所謂「濁」,是指身體無法順利代謝、排出的多餘之氣、水分、痰液、瘀血與毒素。中醫的「排濁養生」,就是透過飲食調理、運動舒展、情志安和等方法,幫助身體去除不必要的負擔,讓氣血運行通暢、正氣充盈。那麼,排濁到底應該注意什麼?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落實呢?什麼是「濁」?中醫對濁的分類在中醫理論中,「濁」並非單一概念,而是身體失衡後不同形態的累積:痰濁
2025-09-28 3348
睡不好、肚子脹、情緒不穩?壓力正偷走你的健康,身心同步的調理術助你「壓力退場」
睡不好、肚子脹、情緒不穩?壓力正偷走你的健康,身心同步的調理術助你「壓力退場」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現代人哪個沒壓力?上班壓力、家庭壓力、經濟壓力……還有那種說不出口的「內在壓力」,讓你白天累、晚上睡不好、情緒一點就爆,腸胃也天天在抗議。你以為「撐過去就好了」?其實,身體早就在用一連串症狀提醒你:「快撐不住了。」本文結合中西醫觀點、研究支持、與簡單可行的調理方式,幫助你在高壓生活中找回身心平衡。壓力可能帶來哪些「隱形傷害」?你可能
2025-09-27 3175
周启诚牙医专栏60-什么是牙贴面?哪些人需要?
周启诚牙医专栏60-什么是牙贴面?哪些人需要?
對于那些希望改善笑容外觀的人來說,牙貼面(也稱爲美容貼面)是最受歡迎的選擇之一。令我驚訝的是,很多人並不了解牙貼面,經常將其與牙冠,甚至有時與複合填充物混淆。由于這種混淆比我預想的更常見(尤其是在我的診所),我特意抽出時間撰寫了今天的文章,探討牙貼面。因此,我的目標是闡明這個主題,並希望能夠解答我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存在的一些困惑。 簡而言之,牙貼面適用于那些希望改善天然牙齒美觀的患者。當然,牙冠或複合填充物(與牙色填充物相同的材料)也可以實現這一點,但與其他選擇相比,牙貼面只需極少的牙齒准備即可達到最佳的美觀效果。使用牙貼面時,只需從牙齒正面去除非常薄的牙組織部分,然後用永久粘合(或膠合)在牙齒上的牙貼面替換這部分牙組織。
2025-09-26 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