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生活資訊 / 健康養生

壓力為什麼讓血糖失控?重要研究 揭開肥胖與糖尿病的隱藏連結


壓力為什麼讓血糖失控?重要研究 揭開肥胖與糖尿病的隱藏連結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2025年著名的Nature》一篇研究發現:壓力不只是情緒問題,它直接左右血糖與代謝現代人幾乎人人口中都有一句:「壓力好大!」我們知道壓力會帶來焦慮、失眠,卻常忽略它對身體內部的深遠影響。特別是血糖——為什麼在壓力大的時候,明明沒吃甜食,血糖卻莫名升高?甚至有人因此更容易肥胖、罹患糖尿病?

2025年發表在《Nature》的一項重要研究,首度揭示大腦中的杏仁核–肝臟軸,如何成為壓力與血糖失衡之間的「秘密通道」。這項發現,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壓力如何「壓」在血糖上,並提供了日常生活可操作的解方。


壓力與血糖:杏仁核–肝臟軸的新證據

研究團隊發現,當人承受壓力時,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高度激活。杏仁核原本是掌管恐懼、情緒與壓力反應的「警報中心」,但它也會透過神經與荷爾蒙信號,影響肝臟的葡萄糖代謝。

研究證實

杏仁核被壓力刺激 向肝臟發出「釋放糖分」指令。

肝臟立即增加糖異生(gluconeogenesis),導致血糖快速升高。

若壓力反覆出現,長期過量葡萄糖釋放,會造成胰島素阻抗,進而與肥胖、糖尿病形成惡性循環

這說明了一個現象:壓力能讓血糖升高,即便你沒有進食。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在焦慮、失眠或工作壓力大時,血糖數字往往特別不穩。



生活中看得見的「壓力痕跡」

壓力不只表現在情緒上,它會留下明顯的生理痕跡:

食慾變化:有些人壓力大時會「暴飲暴食」,特別偏愛高糖、高油食物;也有人完全沒有胃口。這與大腦中壓力荷爾蒙與食慾中樞的互動有關。

血糖震盪:即使不吃甜食,壓力也可能導致血糖波動,讓人感覺頭暈、心悸、疲倦。

脂肪囤積:壓力會促進皮質醇分泌,而皮質醇偏好把脂肪堆在腹部,造成「壓力肚」。

睡眠干擾:入睡困難、半夜驚醒,都是壓力在作祟,而睡眠不足本身也會惡化血糖控制。


「降壓開關」:日常可啟動的壓力管理秘訣

1. 運動:天然的抗壓藥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能降低皮質醇,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阻力運動(重量訓練、彈力帶)則能提升肌肉利用葡萄糖的能力。

研究顯示,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以讓血糖與情緒同時改善。



2. 睡眠:最被忽略的降壓因子

Diabetes Care》期刊指出,連續三晚只睡5小時,胰島素敏感度下降高達25%

建立固定睡眠節律、避免夜間過度使用藍光,能讓大腦與荷爾蒙「回到正軌」。

3. 飲食:吃出穩定血糖

高纖維飲食(全穀、豆類、蔬果)能減緩血糖上升,降低壓力荷爾蒙的影響。

富含鎂與Omega-3的食物(堅果、深海魚、菠菜)被證實能調節情緒與血糖。

少喝含糖飲料與咖啡因過量,以免加重神經與血糖波動。



4.呼吸與靜心

哈佛醫學院研究顯示,深呼吸5分鐘即可降低交感神經亢奮,讓血壓與血糖回到較穩定狀態。

冥想、瑜伽、正念練習,也能活化前額葉皮質,平衡杏仁核的過度反應。



積極與壓力共處:從心開始

壓力並非完全是壞事。適度壓力能提升專注力與表現,關鍵在於如何「共處」。

1.轉換心態:把壓力視為「挑戰」而非「威脅」,會減少杏仁核過度激活。

2.社會連結:史丹佛長壽中心指出,良好的人際互動能顯著降低壓力荷爾蒙水平。

3.自我覺察:透過日記、身體掃描練習,找到壓力來源,才能真正解套。

正如同專家所說:「壓力不是只壓在心裡,它也會壓在血糖上。」當我們懂得啟動生活中的「降壓開關」,就能減少血糖的劇烈震盪,遠離肥胖與糖尿病。


壓力與血糖之間的聯繫,正逐漸被科學揭開。2025年的《Nature》研究,讓我們看見杏仁核–肝臟軸的隱形連結;而生活中的運動、睡眠、飲食,則是我們隨手可及的「血糖守門員」。

面對壓力,沒有人能完全迴避,但我們能選擇如何與它共處。從今天起,透過規律運動、良好睡眠、聰明飲食與心態調整,把壓力變成推動健康的動力,讓身體與心靈一起走向更長久、更穩定的生命旅程。





推薦閱讀

告別「久坐危害」,重啟你的健康密碼

養老與投資兼得的理想社區-永春莊  可租可買靈活選擇,安居養老更省心!

哈佛研究新發現:「失智」原來是缺了它

七大天然降膽固醇食材,讓健康從餐桌開始

腸道顧好 = 皮膚亮、免疫強、情緒穩,你每天的心情,可能是腸道在說話





優惠請點擊這裡








#壓力與血糖 #Nature研究 #杏仁核肝臟軸 #糖尿病預防 #肥胖研究 #壓力管理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