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飲食背後的健康陷阱,一日三餐都吃「超加工食品」?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常吃香腸蛋吐司、珍珠奶茶、微波便當、冷凍披薩、與泡麵?它們讓生活方便又美味,卻也在悄悄侵蝕你的健康。醫學研究揭示:如果吃過多的超加工食品,會與肥胖、糖尿病、失智等風險息息相關。
超加工食品是什麼?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讓「方便、快速、好吃」成為選擇餐食的首要條件。早餐一份香腸蛋吐司配奶茶,中午一個商店買的微波便當或速食,下午餓了吃洋芋片加珍珠奶茶,晚上回家太晚再泡碗方便麵──這樣的一天,乍看普通,實際上卻是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連續轟炸。
根據巴西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ão Paulo)營養學家Carlos Monteiro所提出的「NOVA食物分類系統」,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多重工業程序製成、含有人工添加物(如色素、香料、乳化劑、防腐劑等),且幾乎不再保有原始食材形貌的食品。
這類食品的主要成分往往包括精緻澱粉、糖、氫化油與化學添加劑,用來模擬天然食物的口感與風味。換句話說,它們是「被設計出來讓你愛上」的食物。

生活中常見的超加工食品
其實,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都屬於這一類。舉例來說:
早餐:香腸、火腿、吐司、奶茶粉、果醬、速溶咖啡
午餐:微波便當、炸雞、熱狗、即食義大利麵
下午茶:洋芋片、餅乾、珍珠奶茶、甜點飲品
晚餐與宵夜:泡麵、冷凍披薩、魚丸火鍋料
飲品與零食:含糖飲料、能量飲、糖果、巧克力棒
這些食品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方便、美味、價錢實惠;但在營養學上,它們卻是「高熱量、低營養」的代表。
研究揭示:超加工食品與多種疾病有關
近年來,許多國際權威期刊接連發表警訊。
《BMJ(英國醫學期刊)》2023年大型研究分析了超過10萬名法國成年人的飲食與健康資料,結果顯示:每日飲食中若超過20%為超加工食品,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近30%。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追蹤研究指出:長期攝取UPFs會增加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與腦部退化的風險。
《JAMA Neurology》2022年發表的研究更指出,超加工食品攝取量最高的族群,失智風險比攝取最少者高出28%。
研究者認為,這些食品中高糖、高鹽、高脂的組合,會引發慢性發炎、氧化壓力與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影響腦部健康與情緒穩定。
身體發出的警訊:不是飽,而是「假飽」
超加工食品常帶來「高熱量但低飽足感」的陷阱。由於它們缺乏纖維、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吃完後血糖快速上升又下降,使人容易再度飢餓,形成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此外,人工香料與甜味劑刺激大腦獎賞中樞,讓人上癮——越吃越想吃。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明知道「洋芋片不健康」,仍然停不下手。
如何遠離超加工食品?
1.多選「原型食物」
原型食物指未經加工或僅經簡單處理的食材,如蔬菜、水果、全穀、豆類、雞蛋、魚肉。購物時可簡單判斷:如果你認得出它是什麼,通常就比較安全。

2.閱讀成分標示
成分表越長、含有越多化學名詞(如「乳化劑」、「香料」、「防腐劑」),越可能是超加工食品。選擇成分少、天然食材比例高的產品。
3.減少外食與便利食品
自己準備簡單的飯糰、水煮蛋、蔬菜沙拉,比微波食品更能控制油鹽與糖的攝取量。
4.慎選飲品
以白開水、無糖茶、黑咖啡取代含糖飲料與奶茶。若想喝奶茶,可自製減糖版本。
5.漸進式改變
不必一口氣全戒。先從每天一餐改為「原型食物」,逐步養成清淡、自然的飲食習慣。
專家建議:以「80/20原則」調整生活
營養學家建議,一天的飲食中,至少80%應來自天然或輕度加工的食物(如蒸、煮、烤),其餘20%可留給偶爾的享受。這不只是為了體重,更是為了大腦與心血管的長期健康。
正如哈佛健康專欄所言:食物不只是身體的燃料,它是訊息,每一口都在指揮你的身體下一步要做什麼。
選擇健康,也是在選擇未來
方便的生活背後,往往藏著健康的代價。當我們願意多花五分鐘煮一碗粥、準備一份蔬菜沙拉,就已經在為自己的身體「減少慢性發炎」與「延長壽命」。別讓便利變成習慣性的傷害——學會辨識超加工食品,是現代人最重要的飲食覺醒。
推薦閱讀
改善體寒體質,養出紅潤好氣色,從飲食、運動到情緒調養,重啟體內溫暖引擎
血管要有彈性,身體才輕鬆,預防中風先懂血管,趁早掌握心血管風險
放鬆是健康的關鍵:身體裡的「油門與煞車」,從壓力模式轉為修復模式,找回自在的力量
讓大腦遠離退化,喚醒思考力 如何讓腦愈用愈靈活,可這樣鍛鍊
家庭旅行新哲學:精省預算,放大幸福! 教你聰明玩,創造無價的家庭幸福回憶






#超加工食品 #健康飲食 #原型食物 #慢性發炎 #飲食覺醒 #哈佛健康研究 #JAMA研究 #營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