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體寒體質,養出紅潤好氣色
從飲食、運動到情緒調養,重啟體內溫暖引擎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你是否常常感到手腳冰冷,特別是秋冬時節,即使多穿幾層衣物仍無法暖和?甚至在溫暖季節,雙腳依然冰涼如雪?這可能不只是單純怕冷,而是身體「氣血不足、循環不良」的信號。長期忽視,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引發慢性疲勞、免疫力低下、月經失調,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手腳冰冷不是小事
中醫認為,手腳冰冷多與「陽氣虛」與「氣血虛」有關。《黃帝內經》曾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氣血推動全身運行,若氣虛無力、血虛不足,末梢自然得不到溫暖的滋養,導致冰冷、麻木感。
西醫則指出,末梢循環不佳可能與血液循環障礙、血管收縮、甲狀腺功能低下、壓力過大或貧血有關。女性因體脂較低、荷爾蒙波動以及缺鐵情況常見,更容易出現這種症狀。
由內而外的改善思路
改善手腳冰冷,並非只靠厚衣物或暖暖包,而是要從「內在體質」與「生活習慣」著手,讓氣血循環恢復正常,陽氣自然能從內而外溫養全身。這需要飲食、運動、情緒管理三管齊下,才能長久有效。
飲食調養:吃出溫暖好氣色
飲食是調養的第一步。可多攝取溫補、補氣養血的食材,例如:
補氣活血類:紅棗、枸杞、桂圓、當歸、黃耆、黨參
補血養肝類:黑豆、黑芝麻、牛肉、菠菜(富含鐵質與蛋白質)
日常可以用這些食材煮湯、煮茶或煲粥,例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桂圓紅棗茶、黃耆枸杞雞湯

避免寒涼食物:冰品、冰水、生菜沙拉等會損傷脾胃,影響氣血生成。即使在夏天,也建議飲溫熱飲品,飯菜最好現煮現吃,減少冷藏或隔夜食物。
泡腳養生:溫暖從足底開始
每天晚上泡腳 20 分鐘,水位至少至小腿肚,可促進下半身血液循環,帶動全身回暖。
加分配方:在熱水中加入艾草、老薑片、桂皮等草藥,可加強驅寒通經的效果。泡後輕柔按摩足部並穿上厚襪,有助鎖住陽氣。

適度運動:啟動全身暖流
「氣行則血行」,規律運動能刺激產熱與循環改善,建議選擇不劇烈、但能活絡經絡的運動,例如:走路、太極、瑜珈、八段錦等。尤其晨間運動,可啟動一天的陽氣運行,提神去濕,效果更佳。
女性經期保養:避免體寒加劇
女性在經期前後特別容易感到手腳冰冷,此時應避免寒涼飲食與過度勞累。可用暖宮貼、熱敷小腹、喝溫補茶飲(如紅糖薑茶)幫助子宮氣血流通,不僅能減輕經痛,也能改善長期體寒體質。

情緒管理:釋放壓力助血行
壓力與緊張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衡,造成末梢血管長期收縮,血流受阻。
日常可透過:深呼吸、冥想靜坐、聽音樂放鬆、散步等,這些方式有助活化副交感神經,讓血液流動更順暢,手腳自然回溫。
警訊與檢查:別忽視潛在疾病
若手腳冰冷伴隨心悸、頭暈、氣短、容易疲倦,應檢查是否有貧血、甲狀腺低下、自律神經失調或其他疾病。透過中西醫整合療法,針對原因進行治療,才能從根本改善。
從今天開始,找回溫度
手腳溫暖,不只是冬日舒適的象徵,更是氣血運行順暢的健康指標。
一碗熱湯、一場溫和運動、一泡熱水腳,都在幫你重啟身體的暖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飲食與作息習慣,讓你的身體從心到手、從足到全身,都暖和起來。
推薦閱讀
聯合健康保險 2026 年紅藍卡優惠計劃為您提供價值、便捷和多元選擇
玉山銀行深耕達拉斯:連結台灣、德州與美南華人社群的橋樑
忙碌生活中,怎麼把睡眠「養回來」?
史丹佛長壽中心與最新研究揭示的延壽密碼,長壽不是夢:從日常生活開始的實踐之道
讓眼睛喘口氣!現代人「視力過勞」的解方
腸道顧好 = 皮膚亮、免疫強、情緒穩,你每天的心情,可能是腸道在說話
EZTrek油開啟健康新紀元,世界級的重大突破,科學實證的「細胞營養油」助心血管與代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