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工商 / 商家信息

吃飯要吃「氣」:滋養五臟與活力的關鍵


吃飯要吃「氣」:滋養五臟與活力的關鍵


「氣養人」+「能量密度」: 讓食物重新有生命力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有句話:「人以氣為本。」所謂吃飯,不只是「填肚子」而已,而是攝取天地間的「氣」。一位修行人說:「吃飯要吃氣,吃氣養五臟。」這裡的「氣」指的是食物的生命力,也就是植物吸收陽光、水分、土壤能量後的精微之氣。懂得吃「有氣」的食物,是滋養五臟與活力的關鍵。

從「吃飽」到「吃氣」:古人早已明白的智慧

當我們吃進一株剛拔起、仍帶泥香的青菜,那種鮮脆的滋味,正是食物的「氣」最飽滿的時刻。相反地,冷凍一年、反覆加熱的肉與剩飯,雖有形無氣,就像「食物屍體」,只能暫時填飽肚子,卻讓脾胃越來越虛。



現代科學怎麼看「氣」?從能量與微量活性物質說起

若從西方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氣」雖非科學名詞,卻有對應概念。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研究指出,新鮮蔬果在採收後24小時內,抗氧化酶活性最高;而冷藏或加工越久,維生素C、多酚類與酵素活性迅速下降,等於「氣」逐漸流失。

英國《Nutrients》期刊(2023)發表的研究也提到,現煮現食的食物比隔夜再加熱的餐點含有更高的「植物活性物質(phytochemicals)」,能有效降低體內自由基與慢性發炎反應。這些研究都印證了中醫所謂「食物氣足則人旺」的概念,食物越接近自然、越新鮮,其生物能量越高,也更能被身體吸收利用。

三個關鍵,讓食物有「氣」

1. 吃當季食物:順應天地之氣

春天吃芽、夏天吃瓜、秋天吃果、冬天吃根,這不只是養生口訣,更是天地運行的節奏。

現代農學證實,當季食材在自然氣候中成熟,營養密度與植物酵素最完整。例如春天的豆苗含高量葉綠素與礦物質,能疏肝解鬱;夏天的苦瓜與冬瓜可清熱解暑;冬天的山藥、蓮藕則溫潤補脾。反季蔬菜多靠溫室催熟或冷鏈保存,看似新鮮,卻早失天地之氣。

2. 現做現吃:保留營養,也留住生命能量

日本《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期刊指出,食物每多加熱一次,抗氧化酵素會流失約15%~30%。再加上反覆冷藏加熱,會產生氧化脂質與丙烯醯胺等有害物質。

中醫認為「氣隨熱散」,現煮現食才能留住食物最初的陽氣。當家裡飄出米飯剛起鍋的香氣,那不只是香味,更是食物氣的散發。



3. 早晨吃「活食」:啟動一天的陽氣

早晨是人體陽氣初升之時,最該吃溫熱的食物。

中醫說:「晨食宜溫,不宜冷。」熱的小米粥、熱麵、蒸南瓜、山藥粥,都能啟動氣血運行。相反地,冰牛奶、冰果汁、冷三明治,會讓胃氣受寒,陽氣被壓抑。

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研究指出,早晨攝取溫熱食物可促進腸道血流,提高代謝效率與情緒穩定度。這也解釋了為何吃熱食的人常精神飽滿、氣色紅潤。

氣足的食物,讓身體自己修復

當我們回歸自然、吃「有氣」的食物,脾胃會慢慢恢復「運化之力」,這是身體自癒的基礎。許多研究發現,長期攝取新鮮蔬果、全穀與溫熱餐食的人,血糖、血壓與睡眠品質皆較穩定。

中醫強調「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西方則以「地中海飲食」或「Blue Zone長壽飲食」為代表。兩者殊途同歸,吃越自然、越貼近當下土地與季節的食物,人就越有生命力。



讓食物重新有氣,也讓生活有光

修行人說:「食物有氣,人就有靈。」這不是玄學,而是一種生活的覺察。從今天起,不必刻意補氣,不需昂貴補品,只要:買當季菜、現做飯、早上吃熱食。讓廚房再次飄出蒸氣的香氣,讓身體重新記起「氣」的味道。






推薦閱讀

聯合健康保險 2026 年紅藍卡優惠計劃為您提供價值、便捷和多元選擇

血管要有彈性,身體才輕鬆,預防中風先懂血管,趁早掌握心血管風險 

2026歐巴馬健保漲價, 不同收入漲幅不一,新年度健保如何選計畫?來看看你的健保價格 

改善體寒體質,養出紅潤好氣色,從飲食、運動到情緒調養,重啟體內溫暖引擎 

忙碌生活中,怎麼把睡眠「養回來」?最新研究:睡不好,大腦會「提早變老」

不生病的六大秘密:身心合一的健康智慧,從中醫「六不」到現代醫學的科學印證,如何活出長壽與安然 

 












#吃飯要吃氣 #中醫養生 #現做現吃 #當季食材 #早晨熱食 #氣血充盈 #食物的生命力 #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