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古韻,邂逅英雄故地——走進故鄉古襄陽城

【美南新聞泉深】位于漢江之濱的襄陽,是中華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明珠,素有“鐵打的襄陽、流水的兵家”之稱。叁面臨水,一面依山,天然形成攻守兼備之勢,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這裏不僅地勢雄奇,更文風鼎盛,從諸葛亮、龐統到歐陽修、米芾,皆在此留下千古印記。如今,古襄陽城以千年風骨靜立江畔,邀你我同行,聆聽曆史的回響。
臨漢門:漢水之畔,雄關如夢
臨漢門是古襄陽城的重要門戶,背倚漢江,面向中原,自古便是南北通衢、水陸交彙的咽喉要道。城門高聳,磚石厚重,門樓之上,紅牆青瓦、飛檐翹角,與江水波光相映成趣。古時水師屯兵于此,設有甕城、吊橋、箭樓等防禦設施,層層設防、固若金湯,是襄陽防禦體系的重要一環。
傳說關羽鎮守襄陽時,便常駐于此。放眼望去,漢江滾滾東流,兩岸青山疊翠,舟楫穿行如織。如今,臨漢門不僅是古城的地標建築,更是影視作品中叁國場景頻頻出現的取景地,吸引衆多遊客駐足打卡、追憶英雄。
昭明台:文采風流,照耀千秋
位于古城西南的昭明台,是南朝梁代太子蕭統講學、著書之地。蕭統爲南朝文化巨擘,他主編的《昭明文選》彙集兩漢至六朝間的精華文章,開創中國文學選本之先河,深遠影響後世文壇。
如今的昭明台爲明清風格重建,建築高台林立,雕梁畫棟,氣勢恢宏。登台遠眺,城景盡收眼底,靜中見峻,雅中見雄。每年春季舉辦的“昭明讀書節”,吸引大批學子與文人墨客前來吟詩講學,沉浸于古典文化的氛圍之中。台上立有蕭統石像,仿佛仍在執卷朗誦,文脈之光,千年不滅。
韓夫人:以身護城的古代巾帼英雄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卷中,韓夫人是罕見的女性城防英雄。她生于東晉,爲晉平西將軍朱序之妻、左將軍朱恬之母。太元叁年(公元378年),前秦大軍圍攻襄陽,城中風聲鶴唳、局勢危急。韓夫人挺身而出,率領城中婦孺協助軍民,在城西北角緊急修築內城,有效阻止敵軍攻勢,守住襄陽,穩定民心。
韓夫人不僅組織有方,更身先士卒,被譽爲“鐵血女城主”。她的英勇事迹,成爲中國史籍中首位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女城防英雄。明代爲表彰她的功績,特于其築城處立下“韓夫人城”石碑,碑體長24.6米、寬23.4米,至今猶存。後人敬仰其忠貞氣節,有詩贊曰:“城在人在,城破人亡。”這不僅是對一位女子的贊歌,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寫照。
韓夫人城,不僅是一段磚石古牆,更是一座女性忠勇精神的豐碑。
《誡子書》:諸葛家風,垂範千秋
在襄陽這座文化古城,諸葛亮的身影無處不在。叁國時期,他在隆中躬耕隱居,潛心研讀兵法與治國之道,直到劉備叁顧茅廬,終出山輔佐興漢。
諸葛亮不僅才智過人,更重家風傳承。他爲子諸葛瞻所寫的《誡子書》,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玑,通篇貫穿“靜、儉、仁、義”之德,被後人奉爲修身齊家的典範。書中名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早已家喻戶曉,成爲中華家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在諸葛草廬舊址旁的碑刻前,常有遊客駐足凝視,品味字裏行間的深意,在曆史與現實的交彙中體悟爲人之本。
襄陽北街、荊州街、管家巷:古街煙火,盛世繁華
古城的煙火氣,最濃的當屬北街、荊州街與管家巷。北街爲城中最繁華地段,兩旁林立著明清風格的木質商鋪,磚牆灰瓦、花窗雕棂,處處透著歲月的痕迹。街道兩側,茶館飄香,書坊林立,手工香鋪、漆器鋪、布莊、古玩店接踵而至,是遊客最喜愛的文化商業街區。
荊州街則通向曆史上的荊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商道。如今,這裏依舊保留許多傳統技藝作坊:匠人手制油紙傘、雕刻銀飾、繡制襄繡,工藝精美,代代相傳,盡顯“非遺”風采。
而管家巷則如城中秘境,小巷幽深而不寂寞,花草掩映、桂香襲人。清晨有老者習劍晨練,黃昏炊煙袅袅,熱幹面與襄陽牛肉面的香氣在石板路上流轉不息。夜晚華燈初上,小巷燈火搖曳,遊人如織,在曆史的褶皺中感受人間煙火的溫度。
古襄陽城:活著的曆史博物館
襄陽,不僅是一座城,更是一座活著的曆史博物館。從臨漢門的軍旅風采,到昭明台的儒雅書香;從韓夫人的忠烈血性,到諸葛亮的清廉家風;從北街與荊州街的商業繁華,到管家巷的生活氣息,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皆镌刻著時間的印記。
走進襄陽,就是走進一段段未完的故事。在這座千年古城裏,無論你是尋史問道的學者,探幽訪古的旅人,還是流連美食煙火的行者,襄陽都會以千年不變的溫度與厚度,熱情相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