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5, 2025
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骨質疏鬆怎麼預防?鎂是骨骼的「守門員」,從飲食、運動到檢測的全方位行動


骨質疏鬆怎麼預防?鎂是骨骼的「守門員」,從飲食、運動到檢測的全方位行動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骨質疏鬆不是「老了才要擔心」的事,而是從年輕就該建立的長期習慣。除了大家熟悉的鈣與維生素D,容易被忽略、卻關鍵的角色其實是「鎂」。鎂參與超過300項的體內反應,影響副甲狀腺素與活性維生素D、調節鈣和鉀的跨膜運輸,並直接參與骨生成與骨代謝,可說是鈣進出與骨代謝的「守門員」

許多研究亦發現:較高的鎂攝取與較高的髖部、股骨頸骨密度(BMD)呈正相關,雖對骨折風險的證據仍有限,但方向一致值得重視。



一、日常飲食:把鎂吃夠,讓鈣用對

成人建議攝取量(RDA):男性420 mg/日;女性320 mg/日(51歲以上同)。鎂的腸道吸收率約30–40%,因此每天規律攝取多類食物更為實際。

富含鎂的食物大類(附常見份量示例):

堅果與種子:南瓜子1盎司約156 mg;杏仁1盎司80 mg;奇亞籽1盎司111 mg。

豆類與大豆製品:黑豆熟½杯約60 mg;毛豆½杯50 mg;無糖豆漿1杯61 mg。

全穀雜糧:糙米熟½杯42 mg;燕麥片1包36 mg;全麥麵包1片23 mg。

深綠葉菜:煮菠菜½杯78 mg。

其他:馬鈴薯(連皮)3.5盎司43 mg;優格8盎司42 mg;酪梨½杯22 mg;鮭魚3盎司26 mg。以上數據來自NIH ODS食物表。



小技巧:少吃過度精製穀物(會降低鎂含量),多選全穀+豆類+堅果/種子+深綠葉菜的「四拼盤」結構,搭配含鈣食物與適量蛋白質,形成骨骼友善餐。

補充與安全:一般人優先從食物獲得鎂。若使用含鎂保健品,成人補充型鎂的可耐受上限(UL)為350 mg/日(僅指補充劑與藥品,不含食物來源),過量可能導致腹瀉;腎功能不全者或長期用PPI、某些利尿劑者須與醫師討論。服用口服雙磷酸鹽(治療骨鬆)者,與含鎂製劑至少間隔2小時。

二、運動處方:強骨也要防跌

重量承擔與阻力訓練能刺激骨生成;平衡與核心訓練可降低跌倒風險。WHO建議:每週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並規律做肌力與平衡訓練;研究亦顯示運動對老年人預防骨折具有保護效應。入門可從快走、爬樓梯、彈力帶訓練與太極開始。



三、鈣與維生素D:與鎂協同作戰

骨鬆基金會(BHOF/NOF)建議:鈣:女性小於50歲與男性小於70歲為1,000 mg/每日;女性大於51歲與男性大於71歲為1,200 mg/每日。

維生素D:多數成人400–800 IU/每日;50歲以上800–1,000 IU/每日(個別需求依血中25(OH)D調整)。原則是食物優先、需要時再補充。鎂若足夠,有助維生素D的活化與鈣的恰當利用,是三者協同的關鍵。

四、生活型態與環境:把風險降到最低

戒菸、限酒:兩者都與骨折風險上升相關。

日照與體重管理:適度日曬有助維D;過低體重會損害骨量。

防跌策略:檢查視力、清理居家絆倒風險、使用夜燈與防滑墊、評估藥物致暈。

蛋白質:足量蛋白與骨密度、肌力維持有關(與運動並行效果更佳)。



五、檢測與藥物:該做的別漏做

USPSTF(2025年)建議:65歲以上女性應進行骨質疏鬆篩檢;停經後且有風險因子之年輕女性也應納入。男性的證據仍不足,是否檢測請與醫師討論。必要時依風險使用藥物治療,並持續搭配鈣、維D與運動

重點摘要(給忙碌的你)

鎂就像「守門員」,協助鈣與維生素D發揮效用、參與骨生成與骨代謝。

研究顯示較高鎂攝取與較高髖部BMD相關;骨折證據仍待更多RCT確認。

鎂的日常來源:堅果種子、豆類、全穀、深綠葉菜、馬鈴薯、乳品/豆漿、魚類與酪梨

運動(承重、阻力、平衡)+鈣與維D+戒菸限酒+防跌,缺一不可

65歲以上女性請做骨密檢測;高風險族群提早與醫師評估







推薦閱讀

乳酸桿菌:讓你的腸道充滿活力, 除了讓排便順暢,還能影響免疫、情緒與代謝

萬德福保險用心守護長者權益,化解醫療費用爭議

讓眼睛喘口氣!現代人「視力過勞」的解方

聽過「大腦的神奇養料」?如何自然提升? BDNF 的驚人潛力

成人學琴不是夢,想學就不晚 ,他得償宿願

自己開公司/自僱人士醫療保險如何買?怎樣划算?






看特惠請點擊這裡






#骨質疏鬆 #鎂 #鈣與維生素D #強健骨骼 #預防骨折 #承重運動 #平衡訓練 #長者健康 #營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