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介紹

董事長 - 李蔚華先生

李蔚華1969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 1971年赴美留學,1974年獲得克薩斯州州立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 1979年在休斯敦創辦《美國新聞》週報,1984年改為日報。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經營,現已發展成為包括《美國新聞》、《華盛頓新聞》、《芝加哥時報》、《亞特蘭大新聞》、《達拉斯時報》、《波士頓新聞》及英文《美亞新聞》和美南華語電視公司在內的美南報業傳播機構,任董事長。 1984年榮獲全美傑出青年獎。曾被休斯敦市長任命為該市公共電視委員會委員,並被推選為休斯敦中華總商會主席。 1992年入選《美國企業家名人錄》。

我們不但要求生存,也要成功,we look to succeed,not to survive。
在自由社會的美國,有絕對選擇自己行業之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選擇最有興趣之工作是成功之先決條件。
簽名

董事長專題文章

川普震怒開罵:以伊停火失控、媒體是「渣滓」
川普震怒開罵:以伊停火失控、媒體是「渣滓」
川普震怒開罵:以伊停火失控、媒體是「渣滓」在美國總統川普即將啟程前往奈荷(NATO)高峰會之際,白宮門前突然上演一場情緒激烈的記者會。針對當日早上促成的以色列與伊朗停火協議破裂,川普以極為粗魯的語言公開斥責雙方;同時,他也將炮火對準美國主流媒體,稱CNN與MSNBC為「scum(渣滓)」,再度引發輿論震撼。停火未果,怒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川普表示,他在當地時間清晨成功與多方斡旋,促成一項即時停火協議,希望終止以色列與伊朗間的軍事衝突。然而數小時後,雙方又傳出爆炸聲與交火報告,讓川普當場情緒失控。「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They don’t know what the f*** they’re doing!)」川普怒吼。
2025-06-25 3322
華亞裔要團結
華亞裔要團結
華亞裔要團結在這個充滿變局的時代,身為華人與亞裔的一員,我們深刻感受到歷史的重負與現實的挑戰。無論是疫情期間被妖魔化的偏見,還是社會結構中長期存在的邊緣化現象,都讓我們意識到:唯有團結,才能走出陰影、發出聲音、爭取應有的尊嚴與權益。「華亞裔要團結」,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項世代傳承的使命。我們的祖輩遠渡重洋、胼手胝足,用血汗築起唐人街、開辦報紙、創業立業。他們的腳步或許沉重,但意志堅定,為我們今天在美國社會中站穩腳跟奠定了基礎。而今,我們肩上的責任更為重大。我們需要在教育、媒體、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發聲與參與。我們要支持自己的社區,也要與其他亞裔族群和多元族裔攜手,凝聚力量,擴大影響力。我們要讓世界看到,華亞裔不只是沉默的少數,而是堅韌、智慧、具有貢獻與良知的社會中堅。團結,意味著彼此扶持,包容差異;意味著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共同面對風雨。從反仇恨的遊行,到選票上的一筆勾畫,從社區的一
2025-06-24 3020
走進核陰影之中東未來
走進核陰影之中東未來
走進核陰影之中東未來在火光劃破夜空、衛星畫面中浮現焦黑坑洞的那一刻,中東不再只是充滿歷史與宗教爭端的熱土,而是一腳踏入了核陰影下的未知未來。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的精準軍事打擊,不僅終結了外交僵局,也揭開了後協議時代的核地緣新篇章。此刻,我們應當問的不是「戰爭是否來臨」,而是:「未來的中東,是否還能逃離核威脅的詛咒?」中東從未遠離衝突,但在過去數十年,世界依賴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如《不擴散核武條約》NPT)與多邊協議(如2015年伊朗核協議 JCPOA)來延緩「核武器化」的進程。然而,隨著協議的破裂與極限施壓政策的加劇,伊朗與美國之間的對峙逐漸演變成「臨界點博弈」——誰先失去耐性,誰先動手,誰就試圖改寫規則。如今,這場博弈的平衡已然破裂。軍事手段終於登場,宣示著外交的失效,
2025-06-23 3131
中東大戰一觸即發
中東大戰一觸即發
中東大戰一觸即發中東這片古老又多災多難的土地,再次陷入了烽火前夜的沉寂。從地中海東岸的黎巴嫩南部,到幼發拉底河的沙漠深處,一場無法預測、但又似乎無法避免的戰爭正逐步逼近。哈瑪斯與以色列之間的對峙尚未平息,真主黨的導彈又划破夜空,射向加利利的邊境。而在更遠的遠方,伊朗的影子從波斯灣延伸至整個地區,與美國艦隊的鋼鐵陣列在海面對峙,仿若冷戰時期的幽靈重現。戰爭的火種,早已不只是兩國之間的仇怨,而是一整個地緣政治棋局的激化與撕裂。歷史似乎總在這裡重演。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列強瓜分疆界,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引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再到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每一場衝突都留下血與火的印記,也都讓世界見識到這片土地上信仰與民族、權力與石油交織的複雜糾葛。如今的中東,不再只是阿拉伯與猶太民族的對抗,而是大國勢力的代理競技場。美國與伊朗的矛盾、俄羅斯在敘利亞
2025-06-21 3214
洛杉磯無證移民之吶喊
洛杉磯無證移民之吶喊
洛杉磯無證移民之吶喊在這片陽光炙熱、夢想流轉的土地上,無證移民的身影,總在光影交錯處閃躲。洛杉磯,一座號稱包容萬象的城市,在高樓與高速公路之間,卻藏著千萬個沒有合法身份的靈魂。他們清晨四點出門,披著冷霧與沉默,為城市鋪設磚瓦、收割果園、照顧老幼、端盤送餐。他們的手織起了洛杉磯的經濟命脈,他們的腳步支撐著美國的日常運轉,卻始終被排拒在「合法」的門檻之外。他們不敢病、不敢錯、不敢被看見。他們的孩子背著沉重的夢想,行走在不確定與懼怕中。他們的吶喊,不在街頭高呼,而是在深夜與自己對話時的一句:「我們也是人。」洛杉磯啊,你聽見了嗎?這座你以自由與多元自豪的城市,是否能容下這群默默耕耘、卻得不到陽光的種子?美國的夢,若無法為他們開一扇窗,是否已經失去了它本該有的靈魂?
2025-06-19 3402
休斯敦國際貿易中心啟動全球商貿考察團前往墨西哥
休斯敦國際貿易中心啟動全球商貿考察團前往墨西哥
休斯敦國際貿易中心啟動全球商貿考察團前往墨西哥與墨西哥總領事館達成戰略合作 推動跨境投資與產業佈局美國德州休斯敦 —— 為加速跨境產業合作與國際貿易發展,休斯敦國際貿易中心(Houston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HITC)正式宣佈:啟動全球商貿與投資考察團,前往墨西哥與中南美洲,促進全球製造、物流與科技企業拓展新興市場。此項目標誌著HITC與墨西哥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將攜手推動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前往墨西哥設廠、投資與發展,並提供全方位落地支援。「這不只是一場考察,更是一場使命,」HITC創辦人李蔚華(Wea Lee)表示,「我們正號召全球夥伴把握時機,搶先佈局。墨西哥正成為通向美洲的新門戶,而休斯敦將引領這個橋樑角色。」為什麼選擇墨西哥?墨西哥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具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美墨加協議 USMCA)與開放的投資環境,已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熱門首選。其製造業、電子科技、可再生能源、物流與消費產業,正積極尋求海外合作與資源引進。考察團規劃內容本次HITC商貿投資考察團將邀請來自美國、
2025-06-18 3465
我們主張國會修法,實施特赦
我們主張國會修法,實施特赦
我們主張國會修法,實施特赦,還給居民一個公正的未來在這個以移民立國的國度裡,無數家庭懷抱著對美國夢的渴望,來到這片土地努力打拚。他們在農田、建築工地、餐館與照護機構中默默耕耘,成為支撐經濟與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因為法律制度的滯後,許多居民長期處於沒有身分保障的灰色地帶,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中,無法真正融入社會,無法為子女規劃未來,更無法為國家作出更全面的貢獻。我們主張,國會應正視這個沉痾已久的社會問題,儘速修訂相關移民法規,推動特赦政策,讓長期在美生活、工作、納稅的居民能夠合法化其身分,走向陽光,實現美國應許之地所承諾的公平與自由。這不僅是人道的選擇,更是理性的決策。特赦並非縱容非法,而是對歷史現實的誠實回應,是對於制度漏洞與延誤的補救,也是對多年貢獻與守法生活者的正當回報。透過立法實施有條件、有審查機制的特赦政策,我們能夠讓社會更穩定、經濟更健康、安全機構的資源也能更有效運用。我們呼
2025-06-17 2993
川普總統要把我們帶到哪裡?
川普總統要把我們帶到哪裡?
川普總統要把我們帶到哪裡?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政治問題,而是一個關乎我們子孫未來的生死攸關的提問。我們站在歷史的分岔路口,有人用憤怒挑起對立、用恐懼分裂人民,但我們不能忘記:美國這塊土地,是我們的家園。這裡有我們的血汗、我們的夢想,有我們父母艱苦打拼的足跡,也有我們為孩子們編織的希望。這片土地不是任何政客的私有財產,
2025-06-16 3368
我們全力支持黃安祥參選福邊郡縣長!
我們全力支持黃安祥參選福邊郡縣長!
我們全力支持黃安祥參選福邊郡縣長!長期服務於大休斯頓地區、深受社區敬重的華裔領袖黃安祥先生,正式宣佈參選福邊郡縣長。多年來,他積極投身公共事務,關心族群福祉,致力促進多元共融與社區發展,深獲各界好評。我們堅信,黃安祥擁有領導福邊郡走向更繁榮、更安全、更有希望未來的能力與願景。他的參選,不僅是亞裔社群的驕傲,更是全郡居民的一大福音。讓我們攜手支持黃安祥,為福邊郡創造更美好的明天!We Proudly Support Danial Wong's Run For Fort Bend County Judge!Respected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leader Danial Wong who has served the Greater Houston area for many years, has officially announced his candidacy for Fort B
2025-06-14 3315
美國參議員被上手銬事件:民主與權力的激烈交鋒
美國參議員被上手銬事件:民主與權力的激烈交鋒
美國參議員被上手銬事件:民主與權力的激烈交鋒2025年6月12日,美國政壇爆出震撼性事件——加州聯邦參議員亞歷克斯·帕迪利亞(Alex Padilla)在洛杉磯參加國土安全部的記者會時,因試圖中斷發言並提出質詢,卻在未佩戴參議員身份證明的情況下,被聯邦執法人員當場制伏、壓制在地並戴上手銬。儘管他隨後被確認為參議員並予以釋放,但這起事件迅速點燃政治風暴,民主與權力的衝突再度浮上檯面。意圖質詢,卻遭強制壓制這場記者會由國土安全部長克莉絲蒂·諾姆(Kristi Noem)主持,主題為南加州地區的移民執法行動。帕迪利亞當時並未預定發言,但他站起來試圖質詢部長,稱「人民有權知道」,並希望為當地移民社群發聲。然而,由於他未佩戴參議員的安全胸章,也未立即表明身份,現場安保人員依照標準程序予以驅離。過程中,帕迪利亞被數名特勤局及國土安全官員按壓在地,強行上銬並帶離現場,現場媒體與社群平台迅速流出畫面,引起輿論譁然。數分鐘後,他的身份被確認,隨即被釋放。民主黨強烈譴責:踐踏
2025-06-13 3681
永不褪色的思念   -寫在父親節前夕
永不褪色的思念 -寫在父親節前夕
永不褪色的思念-寫在父親節前夕那年,台北的天空灰濛濛的,彷彿早已知曉命運的告別。我從美國匆匆趕回,只為能見父親最後一面。當我推開病房的門,看見他躺在病榻上,消瘦得幾乎不成樣子,眼角卻依然閃著熟悉的光。我走上前,顫抖地握住他那雙早已失去溫度的手,那雙曾為我撐起整個家的手,如今薄如紙、骨節分明,卻依然回握著我,用盡最後一絲力氣。他望著我,嘴唇微動,聲音微弱得幾乎聽不見——「蔚華 您要爭氣啊。」那一刻,我整顆心都碎了。那不是一個垂死之人的遺言,那是一位父親,用盡生命最後一口氣,對兒子深沉的託付與期望。不是淚水,而是一股從靈魂深處湧出的力量,從那一刻起,深植我心。數十年過去了,世事滄桑,我走過無數風雨,也跌過無數深谷。有太多時候,我幾乎想放棄,幾乎覺得撐不下去。但每當我回想起那一聲沙啞卻鏗鏘的「您要爭氣啊」,我便挺起胸膛,再次站起來。因為我知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囑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父愛,是他用整個人生換來的教誨。他虽然已離開人世,
2025-06-12 3153
台灣網紅館長訪上海
台灣網紅館長訪上海
台灣網紅館長訪上海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與話語權之旅近日,來自台灣、素以直率風格與健身猛男形象著稱的網紅「館長」陳之漢,罕見現身上海,引發兩岸媒體與網民的熱烈討論。有別於過去他在直播中強硬表達對時局的立場,此行他並未高調宣布,反倒在社群上低調貼出在外灘、新天地與健身房的照片,引發大量網友關注與解讀。跨界與跨海:網紅變身文化代表?館長早年以健身教練起家,後來轉型為網紅、企業家、直播主,再逐步發展出一種半娛樂、半政治的網絡人格。此次訪問上海,不少人解讀為他在尋求兩岸市場的再定位——既不完全屈從,也不完全對抗。他不是官方的文化大使,卻比許多官方文化人更有影響力。這也讓人不禁思考:在當代網絡語境中,誰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主角?⸻
2025-06-11 4104
反抓捕非法移民大示威 社會現象的幾點省思
反抓捕非法移民大示威 社會現象的幾點省思
反抓捕非法移民大示威 社會現象的幾點省思反對抓捕非法移民之後的大示威 特別是在加州(如洛杉磯)等地爆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針對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強硬執法政策,尤其是在川普政府時期針對無證移民(俗稱非法移民)的突擊拘捕與遣返行動。這些示威反映了移民政策、人道價值與美國社會多元身份之間的深層矛盾。以下是針對這一社會現象的幾點省思:一、強力執法與人道底線的衝突在移民政策執行過程中,ICE的「突擊拘捕」、「家庭分離政策」引發大量爭議。尤其是在街頭、工廠、學校附近的逮捕行動,造成社區恐懼與家庭破碎。示威者認為這種「無差別執法」違反基本人道原則。法律應該保護社會,而不是撕裂人性。
2025-06-10 3266
華亞裔在美國之未來
華亞裔在美國之未來
一、歷史與成就華亞裔社區在美國發展已有超過百年歷史,從早期鐵路建設工人到現今在科技、醫療、教育、媒體、政界等領域的優秀代表,這個族群在美國社會的貢獻與日俱增。例如,近年來愈來愈多亞裔參與公共事務與選舉,為社區爭取權益與資源。二、當前挑戰然而,社區也面臨許多挑戰,包括:• 仇亞情緒與暴力事件增加• 政治代表性不足• 語言障礙與資源分配不均• 新一代身份認同的掙扎與文化斷層三、未來前途的關鍵方向1. 凝聚社區力量,跨代對話與傳承
2025-06-09 2981
從合作夥伴轉變爲公開對抗  世界矚目
從合作夥伴轉變爲公開對抗 世界矚目
截至2025年6月,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之間的關系已徹底破裂,雙方在政策、商業和個人層面展開激烈對抗,成爲美國政商界最引人注目的沖突之一。⸻ 導火索:預算法案引發的裂痕兩人關系的惡化始于特朗普政府推動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該法案削減了對電動車和太陽能的稅收抵免,卻保留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補貼。馬斯克對此強烈反對,稱該法案爲“令人作嘔的惡法”,並在社交平台X上呼籲公衆聯系國會議員阻止法案通過 。 特朗普則指責馬斯克的反對源于個人利益受損,稱其患有“特朗普精神錯亂症候群”(Trump Derangement Syndrome),並威脅撤銷特斯拉和SpaceX的政府合同 。 
2025-06-07 3187
中美元首通話
中美元首通話
中美元首通話今天,一則國際新聞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中美兩國元首再度通話。這是一場時隔多月的對話,也是一場世界屏息以待的交鋒與協調。言語之間,似見雷霆,也藏著春風。大國博弈的邊緣,總是圍繞著經貿、科技、台海與安全議題,層層堆疊,無一輕鬆。通話內容雖未完全公開,但可讀出雙方釋放的訊號:競爭仍在,對話不止。對於全球而言,這不僅是兩國之間的溝通,更是穩定世界秩序的一線曙光。在充滿變數與不確定的年代,這樣的對話本身,就是一種稀缺的和平姿態。作為僑界的一份子,我對中美關係的每一次波動都感同身受。這不僅關係到高層決策,更牽動著千萬家庭的未來、企業的投資方向,甚至文化的交流深度。今日的通話,也許不能立刻化解矛盾,卻是一扇尚未關上的門,一條尚未堵死的橋。我想起父輩們從故土遠渡重洋時所懷的願景——那是一種希望在中與美之間,找尋一條可以共榮共存的道路。而今,身處歷史的轉角,我們能做的,就是記錄、參與、並在兩岸與兩國之間,成為一盞盞微光。U.S.–China Presidential CallToday, headlines across the world spotlighted a long-anticipated event—the
2025-06-06 3100
美中脫鉤:川普政府對全球秩序的挑戰
美中脫鉤:川普政府對全球秩序的挑戰
美中脫鉤:川普政府對全球秩序的挑戰綜合來看,川普政府在任內推動的一系列對中政策,實質上構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脫鉤」運動,標誌著美中關係進入劇烈變動的階段。這場脫鉤並非單一政策的結果,而是一連串貿易、科技、投資限制等行動所構成的系統性戰略,其核心目標在於削弱美國與中國之間長期以來建立的緊密經貿聯繫。這些行動反映了美方對中國崛起的深層次疑慮,尤其是在科技與地緣政治影響力方面。川普政府認為,過去數十年中,美中關係在過度依賴經濟合作的前提下,逐漸使美國陷入對中國製造與供應鏈的戰略依賴。因此,透過關稅戰、限制中國企業投資與技術合作,以及對高科技產業進行「去風險化」措施,美國意圖重新掌握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然而,這樣的做法也被視為對全球化秩序的重大挑戰。世界兩大經濟體的關係一旦全面冷卻,勢必將對全球供應鏈、投資流動以及多邊貿易體系造成深遠影響。尤其是對於仰賴兩國市場的第三方國家與企業而言,如何在兩強對抗之間維持平衡,成為一項難以迴避的挑戰。川普政府的這場「脫鉤」行動,不僅試圖改變美中關係的結構性基礎,更象徵著一場對冷戰後國際秩序的重新調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球將如何因應中美關係的劇烈轉變,將
2025-06-05 3576
戴蒙眼中的中國:競爭對手,還是鏡子?
戴蒙眼中的中國:競爭對手,還是鏡子?
戴蒙眼中的中國:競爭對手,還是鏡子?在當前美中競爭日益加劇的全球格局中,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對中國的觀察引發了各界關注。他的發言不僅具有金融領袖的深度洞察,更帶有一位美國愛國資本家的戰略焦慮。他不諱言中國是「潛在對手」,卻更擔心「我們自己」。這句話,道出當代美國的一種集體矛盾:既關注外在威脅,也無法忽視內部裂縫。⸻「他們不害怕」:一位從中國歸來的真實觀察2025年春,戴蒙剛結束對中國的實地訪問。他在里根國家經濟論壇上直言:「中國不害怕我們。」這一評價極具震撼力,與部分美國政界認為中國會在經濟壓力下讓步的期待形成鮮明對比。在他看來,中國在戰略層面的執行力驚人。無論是人工智能、電動車、機器人還是醫藥產業,中國皆投入大量資源與政策支持。他指出:「他們政府、企業、民間有著一致的方向感。」這種對國家戰略一致性的讚譽,並不代表他對中國抱有幻想,而是試圖提醒美國:真正的危機不在外部,而在自身。⸻「我真正擔心的,是我們自己」作為華爾街的風雲人物,戴蒙對美國內政提出了罕見的嚴厲批評。他多次強調,美國的制度問題才是長遠競爭中最致命的短板。
2025-06-04 3700
我們反對對中國留學生之打壓
我們反對對中國留學生之打壓
我們反對對中國留學生之打壓今天讀到一則新聞,美國某些政客又一次炒作“中國留學生威脅論”,提議限制特定專業的簽證,甚至對已有合法身分的學生進行審查。我感到憤怒,也感到無比的遺憾。這樣的打壓不僅是對個體夢想的踐踏,更是對教育自由與人文精神的背離。我們反對對中國留學生的打壓,不是因為盲目護短,而是因為他們本該是連接兩國人民的橋樑,是知識共享、文化交流的紐帶。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融入美國社會,貢獻科研、參與社區、創造價值。他們不是“間諜”,不是“威脅”,更不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打壓留學生,不會讓美國更安全,只會讓世界更加分裂。真正強大的國家,應當有信心與包容,鼓勵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才俊,在公平的平台上自由競爭、自由思辨。寫下這段話,是為了提醒自己:我們不僅要聲援受影響的留學生,更要堅守一個原則——教育,不應被政治污染;夢想,不該被偏見扼殺。願每一位遠渡重洋的學子,都能在尊重與
2025-06-03 3949
夢還在,我還在
夢還在,我還在
《夢還在,我還在》今晨,天微亮,風微涼。走進美南新聞廣場的那一刻,我像走進了一段漫長記憶的回聲裡。空氣中飄著初夏的安靜香氣,而眼前,那幢即將完工的「美南環球第一銀行金融中心大樓」,在朝陽的映照下,散發出一種說不出的溫暖與光芒。我停下腳步,仰望著它。那不是一棟冷峻的建築,不只是鋼筋水泥交織的結構,而是一個移民的夢——在風雨之中誕生,在無數次自我懷疑與堅持之後,被時間一磚一瓦地堆砌出來。五百多個日夜,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次心力交瘁,那些沒人看見的辛勞,那些數不清的夜裡,我一個人坐在圖紙前,反覆修改、沉思,只為讓這座樓,不只是樓,而是我們的象徵。它承載的不只是未來的金融藍圖,而是我這一生寫下的執念。它是一種信仰——在這片土地上,華人也能有自己的空間,也能挺直脊梁,無須委屈自己來換取被接受的資格。我走過多少曲折的路,從異鄉的孩子,到今天站在這裡的我。我記得初來美國那年,帶著一口家鄉的鄉音、一顆不安卻熾熱的心,心裡裝著的不是什
2025-06-02 3451
美國對中國留學生下重手
美國對中國留學生下重手
美國對中國留學生下重手今日,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祭出重拳,宣布撤銷部分學生簽證,特別針對與中國共產黨有關聯、或從事高科技與工程等敏感領域研究的學生。國務卿盧比奧強調,這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然而,此舉在學術界與國際關係領域掀起了巨大波瀾。
2025-05-31 2640
關稅裁決結果引發強烈關注
關稅裁決結果引發強烈關注
關稅裁決結果引發強烈關注今日一則重磅新聞震撼了政壇與經濟界:聯邦法院裁定,川普政府先前對外加徵關稅的行為違反法律程序,裁決結果引發政界與商界的強烈關注。這項裁定不僅是對貿易政策的法律審視,更可能對美國未來的外交經貿方向產生深遠影響。這個消息讓人不禁回想起過去幾年間全球貿易的動盪,關稅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也讓無數企業陷入不確定的經營風險。如今法院終於給出明確判決,似乎為這段歷史拉下了一個暫時的帷幕。歷史終將記住這一天:法律站了出來,對權力劃下邊界。未來走向何方,仍需拭目以待,但今天,正義的聲音清晰而堅定A major development shook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pheres today: a federal court ruled that President Trump’s ind
2025-05-30 2265
俄烏戰爭仍無止境,和平遙遙無期
俄烏戰爭仍無止境,和平遙遙無期
俄烏戰爭仍無止境,和平遙遙無期今早打開新聞,滿版的不是談判破裂,就是炮火再起。人們在斷垣殘壁間尋找親人的身影,孩子們在防空洞中學會了什麼是「等待」。我多希望這些只是歷史書上的舊事,而不是每天上演的現實。和平,竟變成如此奢侈的一個願望。窗外陽光明媚,鳥鳴聲清脆,世界的一隅依舊美好而寧靜。但心裡總有一塊陰影,無法忽視那些遠方正在受苦的生命。和平不是一紙協議,而是一份理解、一種同理、一段歷程。為什麼這麼難?今天工作雖然瑣碎,但手邊的事並未讓我分心太久。午休時,我泡了一杯熱茶,坐在窗邊看書,書中的世界安靜、有秩序,而我知道,書頁合上後,現實還在不斷翻騰。也許這就是生活:在動盪的時代中尋找一點點安定,在混亂的世界裡保有一顆願意感受與悲憫的心。願明天,和平能再近一些。願遠方的戰火,早日熄滅。Diary EntryThe war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drags on, with peace still nowhere in sight.
2025-05-29 2495
哈佛今後之命運:從菁英學府到自由堡壘的未來抉擇
哈佛今後之命運:從菁英學府到自由堡壘的未來抉擇
哈佛今後之命運:從菁英學府到自由堡壘的未來抉擇2025年5月27日(星期二),隨著川普政府對哈佛大學祭出一連串嚴厲政策,這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學府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川普以國家安全、教育公平和反左派思想為名,撤銷哈佛的國際學生招收資格、凍結其聯邦研究資金,並要求提交國際學生名單,引發學術界與國際輿論譁然。哈佛則選擇以法律反擊,控告聯邦政府違憲,成功爭取暫時禁制令。哈佛的未來將何去何從?這場風暴,不僅是一所學校與一位總統的對抗,更是對美國高等教育本質的拷問。哈佛大學今後的命運,將取決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一、法律戰能否勝出?目前哈佛已進入聯邦法院訴訟程序,若最終勝訴,不僅可保住其國際招生資格,也將對全美其他大學提供重要的法律先例。然而,若敗訴,可能導致大規模國際學生流失,學術聲譽與財務體系均受重創。二、國際信任是否動搖?哈佛向來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留學目標之一。然而此次事件已造成眾多來自亞洲、歐洲等地學生產生不安,一旦失去國
2025-05-28 2190
給弟弟的信   ——致著弟
給弟弟的信 ——致著弟
給弟弟的信——致著弟這個週末,我與大嫂、大姐、二姐、二姐夫、三姐、小妹妹夫,連同李、徐、黃三府的兄妹與侄女們,一同出席了李霜之的出閣喜宴。喜慶之中,滿堂歡笑,觥籌交錯,我的心卻在不經意間泛起一層感懷。在那片刻的靜謐裡,往昔的記憶悄然浮現——我們一家人從烽火中走來,歷經波折,那些艱難的歲月,如今仍在心底清晰如昨。我們之所以能夠走出戰亂,走到今天的安穩與光明,全憑母親當年那份堅毅不屈的意志與遠見卓識。她柔中帶剛,堅定果決,在最黑暗的日子裡為我們點亮希望的微光,引領我們一步步穿越風霜、走向未來。她的慈愛與堅強,為我們奠下家族命運的轉折,也為我們日後的奮鬥鋪就了根基。四十餘年過去,我們憑藉你與家人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與不懈努力,從無到有,從微光成炬,建立起全美最大的亞裔媒體出版集團。這份成果
2025-05-27 2374
國際貿易中心新董事就職典禮
國際貿易中心新董事就職典禮
國際貿易中心新董事就職典禮今天,我們不僅慶祝新一屆董事的就職,更是在傳承與展望中,致敬一個始終致力于構建社區力量的偉大平台。國際貿易中心(ITC)自創立以來,始終堅信:多元共融、機遇共享、國際合作是城市繁榮的基石。如今,隨著新一屆董事的加入,我們再次堅定承諾 ——不僅服務于休斯敦,也服務于全球社會。我們的願景:致力于推動休斯敦邁向成爲全球商業、文化與創新之都。我們對城市的承諾:• 以教育與文化回饋社會• A1太空教育計劃——爲下一代點燃夢想,探索宇宙,勇于引領未來。• 休斯敦國際社區博物館——見證移民創業史,傳承多元文化精神,講述構建城市的真實故事。• 打造全球經濟新引擎• 國際金融中心——賦能跨境投資,引領金融科技創新。• 國際貿易園區——集物流、先進制造、可持續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樞紐。• 亞太機會區商務園——面向亞太經濟圈的投資橋梁,推動中美企業聯動發展。我們的使命:&b
2025-05-24 2471
共和黨再次險勝
共和黨再次險勝
共和黨再次險勝今日午後,國會山莊雲湧風起,眾議院終於以一票之差,驚險通過了由川普提出的預算案。這場表決如刀鋒上行走,每一張選票都承載著政黨的信念與民意的分歧。最終的結果,不僅是對這份預算案的肯定,更象徵著共和黨在這場政治博弈中的一次重大勝利。這一票之差,猶如命運天平上的一根羽毛,壓下的是未來數月乃至數年的國策走向。會場中,支持與反對的聲浪此起彼伏,氣氛緊繃如弦,許多議員神情凝重,有人低語討論,有人靜默如雕像,等待最後的鐘聲敲響。此案通過後,川普在記者會上難掩喜悅,稱這是「人民對穩健財政與自由市場的信任投票」。反對派則批評此案對社會福利削減過重,將加劇基層民眾的壓力。政治的勝負總在一念之間,而真正的評價,或許要交由歷史與人民來書寫。夜幕降臨,我靜坐書桌前,回想今日政壇風雲,腦海中浮現的是民主制度中那令人敬畏的平衡機制 —— 即
2025-05-23 6974
台灣無人機代表團訪問休斯敦
台灣無人機代表團訪問休斯敦
台灣無人機代表團訪問休斯敦由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黃博士所率領的台灣無人機產業代表團,今日抵達休斯敦,展開在德州的交流訪問。該代表團成員多為台灣無人機技術的研發者與業界領導者,此行旨在深入
2025-05-22 2977
畢業典禮上之反對嘘聲
畢業典禮上之反對嘘聲
畢業典禮上之反對嘘聲今日恰逢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典禮,校園內洋溢著慶典的氛圍,畢業生們身披學袍、頭戴方帽,與親友歡笑拍照,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的嚮往。然而,在這歡欣鼓舞的場景中,也不乏隱隱的不安與對立。當校方代表上台致詞之際,人群中忽然響起一陣低沉的嘘聲,緊接著,有人高喊口號,舉起標語布條。抗議者的聲音在禮堂中回蕩,打破了原本應屬莊嚴的氣氛。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噓:這一場屬於學子人生里程碑的典禮,竟也成為意見交鋒的戰場。身旁的家長與來賓表情各異,有人皺眉,有人點頭,有人默然無語。年輕的畢業生們則多數冷靜堅定,有些人選擇站起聲援,有些則低頭靜聽。這場典禮,不只是告別校園的儀式,更像是一場思辨與價值觀碰撞的縮影。我心中難免掀起波瀾:當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成為社會議題的交會點,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代學子的聲音?他們的反對與嘘聲,或許正是他們對世界不平之處最直接的回應。今日之畢業,非但標誌一段學業的終章,也見證了思想的交鋒與時代的脈動。B
2025-05-21 2696
黃仁勋旋風
黃仁勋旋風
黃仁勋旋風今天的世界,再次被黃仁勋掀起的旋風席捲。這位穿著黑色皮衣、語速沉穩卻言語鋒利的科技巨擘,不僅掌控了晶片的未來,更像是一位時代預言家,帶領我們走入AI的深水區。早上醒來,社群媒體早已被他最新一次公開演講洗版。他談AI、談算力、談未來的機器文明,每個字句都像是一記驚雷,敲醒了人們對未來的遐想與焦慮。黃仁勋不是普通的企業家。他像一場風暴,夾帶著技術的力量與文化的氣場,橫掃矽谷,也改寫華爾街。連我這個與科技業無關的旁觀者,也不得不被那股勢不可擋的氣流捲入思緒。他不只是掌舵NVIDIA的領航者,更是這場AI革命的象徵。從GPU到AI晶片,他把一個圖形處理公司,化為改變世界的引擎。他的話語間,不只是商業策略,而是對未來文明的輪廓素描。下午坐在咖啡館,一邊讀著他的訪談,一邊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激動。世界正在改變,而我們正處在這個巨變的臨界點上。「未來不是等來的,是我們一起算出來的。」他這麼說。也許,每一場旋風的本質,是一種集體覺醒。而黃仁勋,正
2025-05-20 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