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吳昌碩大師的斷代絕品山水畫《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


吳昌碩大師的斷代絕品山水畫《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


——北美牡丹書畫家江宜橋跟蹤十年分析評鑒

絕品《秋山紅如畫》驚現于西雅圖

2015年夏,在西雅圖埃德蒙市,江宜橋欣遇了這幅作品《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落款《昌石》,丁醜二月(1877年), 嵌印《 吳》,心中大喜。這是吳昌碩大師的斷代絕品山水畫。根據史料記載,吳昌碩在世的作品,極少山水畫,31歲之後,傳世書畫作品爲空白,而且都是50歲以後的大師作品,這不正常,從古到今,沒有任何一個藝術大師一夜之間從零到一百一蹴而就。

江宜橋九十年代研究鑒賞清代書畫家作品,積累了極其豐富的鑒定經驗。他從其父親江河跟隨王雪濤、李苦禅學畫不同時期的風格中,感觸頗深。書法大師啓功經常寫的的作品《行百裏者半九十》,足以說明一切。這主要是由于大多藝術家在沒有成爲一代大師的時候,沉醉藝術創作,生活拮據、人生漂泊、局勢動蕩造成的。西雅圖的埃德蒙市和莫索艾倫市都是曆史上海員、船員的棲息地。數百年前往來于歐亞之間,機遇多于常人。所以在這裏的古代珍藏作品見怪不怪,習以爲常。

專業藝術家苦研《秋山紅》六年

2015年-2017年,江宜橋苦讀吳昌碩大師的人生經曆與作品,研讀《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的每一筆一畫,追溯曆史,比照鑒定依據。2018年-2021年,在西雅圖聚寶齋古董店江宜橋畫廊,多次邀請收藏界藝術大師品鑒《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經過衆多書畫藝術大師對吳昌碩數年的畫風、書法、題款、簽字、嵌印對比、曆史印鑒、資料考究,細分析吳昌碩大師的早期藝術風格,確定是吳昌碩早年斷段代精品之作。

十年後:休斯頓藝術大師和收藏鑒賞家,論證鑒賞推展吳昌碩斷代絕品

2025年2月7日到9日,休斯頓首屆迎春書畫藝術聯展成功舉辦——被各界媒體譽爲文化藝術的饕餮盛宴,翰墨丹青耀中華。吳昌碩的《秋山圖》——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隆重展出,震驚各界。

同時展出的有徐悲鴻的《雄雞圖》,國際著名牡丹書畫家江宜橋的二十五米長卷、二十七個典故《牡丹書法譜》,有蔣經國的秘書楊紹印和蔣經國的警衛連長江震遠的書法。有傳奇老人吳氏南山收藏的周慧珺、程十發、吳作人、劉旦宅等一代大師的書法真迹。

書畫大師研討會和《北美叁先書畫辯證社》,從吳昌碩《秋山圖》綜合唐宋元多家山水技法與畫風,以及書畫鑒定大辭典中記載吳昌碩1887年以前書畫作品落款“昌石”,印記“吳”書法風格特點逐一鑒賞。確認《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是吳昌碩大師1877年,對遊曆杭州等山水風光的工意雙寫,展現了秋日山水的意境。既是傳統中國畫各種技法的彙總,也是大師技藝畫風的總結,更是對于家鄉山水情愫的記載傳承。

吳昌碩曾指授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等一代宗師

吳昌碩(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一字蒼碩、蒼石、倉石、昌石,別號缶廬、苦鐵、大聾等,晚年以字行。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亦工書法、繪畫。

“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叁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爲“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爲一身,融金石書畫爲一爐,被譽爲“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吳昌碩熱心提攜後進,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趙雲壑、王個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吳昌碩七十七歲那年爲齊白石的書畫作品制定潤格。 1927年,吳昌碩逝于上海寓所。

吳昌碩父親吳辛甲是清朝的舉人。母親爲萬氏。

《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作品風格繼承了宋末林生、清初王翚的青年時代畫風,對張大千山水的影響頗深。1872年,吳昌碩前往江浙一帶,一邊遊曆一邊替人刻印謀生,31歲後,移居蘇州,閱曆大量金石碑文、玺印、字畫。從《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作品中清楚的看到,吳昌碩用半工半小寫意的畫風,把對家鄉山水的眷戀濃縮在這幅絹畫中,他繼承了宋末英年早逝畫家林生未完成四季圖春夏秋的畫風、以及清初王翚(“虞山派”的創始人,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四王”),王翚的青年時代畫風---王翚傳承並完善了林生未完成的遺作,傳世四季圖(現存美國)中春《曳杖尋芳》夏《席地談禅》秋《寄情山水》四季圖中的冬《踏雪尋詩》(見上附圖)。

吳昌碩的這幅作品對張大千山水的影響很大,張大千的傳世潑墨山水視頻中,多個部位的構圖與畫法是這幅作品的再生寫照。張大千八十歲創作的巨幅潑墨山水現場視頻,在視頻15分鍾處工整畫出的山間小道,技法構圖和畫風,都和吳昌碩的秋山紅如畫如出一轍。

署名“昌石”早期作品罕見 填補數十年收藏吳昌碩精品的空白。吳昌碩署名“昌石”的早期作品極爲罕見,尤其是在1877年創作的時期,正值他藝術風格逐步形成的階段。這幅《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是吳昌碩大師早年書畫技法和風格底蘊的完整彙總精品之作。不僅體現了他深厚的筆墨功底和山水畫的詩意表達,也展現了早期創作中的個人風格特點,整體布局:作品采用高遠式構圖,展現出層巒疊嶂氣勢磅礴的山勢,山巒之間雲霧缭繞,形成一種深邃而幽靜的空間感。

色彩運用:畫面以淡雅的墨色加淡華青爲基調,局部點綴了秋紅的樹木,與背景的白雲霧霭形成鮮明對比,營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體現了秋日山林的靜谧與清新。

題款與書法:畫面右上角的題款行書書法《秋山紅入畫 晴夜白浮煙》,彰顯魏碑風采,吳昌碩1887年之前的書法風格,金石風格濃重,刀刻斧劈,遒勁有力,一筆一劃十足的張力與畫面內容相得益彰,增添了藝術感染力。“昌石”二字直到1887年還是這種落款風格。

一枚朱文印章吳,把甲骨文表現得淋漓盡致。山石刻畫:山體紋理采用皴法表現,皴法運用老練,線條流暢,充分表現了山石的質感與層次。

植被描繪:樹木采用點染和勾勒結合的手法,細節刻畫精致,尤其是紅葉的表現,賦予畫面生動的生命力。

雲霧處理:雲霧部分運用水墨渲染,輕盈而富有層次感,將畫面分割爲多個空間,增強了立體感。

結論:《秋山紅如畫 晴夜白浮煙》填補了數十年來國際上各大收藏拍賣機構收藏吳昌碩精品書畫的空白。極具研究與收藏價值。其價值不可估量。

附注:江河與江宜橋的藝術生涯,不僅僅是父子之間的傳承,更是中國牡丹書畫藝術發展曆程中的重要篇章。

江河通過其深厚的傳統技藝,奠定了牡丹書畫藝術基礎;江宜橋則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推動了牡丹書畫藝術的現代化與全球化。

他們共同構築了牡丹書畫藝術的輝煌,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國際影響力。

江河雖已仙逝,但其藝術精神通過江宜橋得以延續和升華,成爲中國文化遺産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