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養肝、夏養心,秋潤肺、冬補腎! 四季調五臟,健康節奏跟著養就對了

(美南新聞韋霓報導)你知道嗎?春天容易肝火旺、夏天容易心煩氣躁、秋天咳嗽不止、冬天手腳冰冷、精神不濟……這些不是巧合,而是五臟與季節的對應反應。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認為人體與自然節氣同步運轉,四季對應五臟:春對肝、夏對心、長夏對脾、秋對肺、冬對腎,若能在對的季節調養對應的臟腑,身體會更順、氣血更旺、免疫更強!
讓我們跟著四季節奏,一起學會最簡單、最自然的五臟養生術。
春天養肝:讓情緒流動,身體才不鬱
春天萬物生長、陽氣升發,對應人體的「肝」。肝主疏泄,與情緒、眼睛、筋膜密切相關。
一旦肝氣鬱結,人容易有以下狀況:
情緒起伏、胸悶氣短
睡不好、偏頭痛
眼乾眼澀、筋骨痠痛
春季養肝建議:
多吃綠色蔬菜:菠菜、韭菜、芹菜
解鬱食物:玫瑰花茶、陳皮、檸檬水
避免熬夜、常做伸展運動(打太極、拉筋)
小叮嚀:「肝喜條達,不喜壓抑。」 保持心情舒暢,才能肝氣順、春天不易累。
夏天養心:安神清火,護住陽氣最重要
夏季氣溫升高,陽氣最旺,對應「心」。心主血脈,藏神志。 夏天容易失眠、多夢、心煩、口破、心悸。
夏季養心建議:
補心食物:蓮子、龍眼乾、百合、紅豆
飲品:酸梅湯、麥門冬茶、荷葉茶清心火
多午休、少熬夜,養神守心
小叮嚀:心主神明,保持「靜中有動」,早晨快走、午間小憩,有助於「養心而不火」。
長夏健脾:化濕排水,養出腸胃好元氣
中醫認為夏秋之交有「長夏」一季,對應「脾」。脾主運化、主肌肉,為後天之本。 若脾虛,容易腹脹、消化差、疲倦、臉色黃、口氣重、舌苔厚、有水腫
長夏健脾建議:
健脾食材:薏仁、山藥、冬瓜、南瓜
少吃生冷、避免甜食與冷飲
可飲荷葉薏仁水,祛濕排水氣
小叮嚀:「脾喜燥惡濕。」 再熱,也別喝冰水、吃冰淇淋傷了脾胃。
秋天潤肺:防燥養氣,養出呼吸之美
秋天乾燥,最易傷肺。肺主呼吸、皮毛、開竅於鼻。 秋天常見咳嗽、鼻炎、乾癢等問題。
秋季潤肺建議:
潤肺食材:梨、白木耳、百合、杏仁
飲品推薦:銀耳蓮子湯、蜂蜜水
少食辛辣、避免菸酒
小叮嚀:「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每天一碗潤肺湯,是秋日最好的溫柔對待。
冬天補腎:藏精養元,體虛怕冷者最該做
冬天對應「腎」,是最適合「藏」與「補」的時節。
腎主藏精,主管生長發育、骨骼、記憶力與性荷爾蒙。
腎虛者常見症狀:
手腳冰冷、容易腰痠、頻尿
記憶力下降、月經不順
冬季補腎建議:
補腎食材:黑芝麻、黑豆、核桃、羊肉、山藥
可飲黑豆核桃糊、當歸生薑羊肉湯
避寒保暖,適量運動
小叮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調好腎氣,一年少生病!
與其追求速成健康,不如走進節奏裡養生
身體最懂得自然的節奏,而我們要做的,不是違抗它,而是回應它。
把握每個季節、每次轉變,順著節氣去吃、去睡、去動,你會發現:健康不是拼出來的,是養出來的。
推薦閱讀
你看不見發炎,但它正在「燒」你的健康,啟動抗發炎生活,從今天起吃對、睡好、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