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新發現:「失智」原來是缺了它

10年重量級研究,揭示腦健康密碼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 失智症(Dementia)已成為全球老齡化社會最嚴峻的健康挑戰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50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每年新增約1000萬例。長久以來,科學界普遍將失智症風險歸因於基因、生活習慣、慢性疾病與環境因素。然而,2025年8月哈佛醫學院最新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為這個複雜問題帶來突破性觀點——大腦缺乏微量元素「鋰(Lithium)」可能與失智有顯著相關。
哈佛研究:10年追蹤百個樣本,鋰含量與認知退化的驚人關聯
哈佛醫學院的團隊分析了數百個人類大腦樣本,橫跨年齡層並對比健康腦與失智腦,發現:
失智患者的大腦組織中,鋰含量顯著偏低,平均比健康腦少了將近40%。
在長期追蹤中,鋰含量不足的族群,發展失智症的風險比正常族群高出2倍。
研究人員同時檢視了血液與腦脊液中的鋰濃度,結果一致指向:鋰是神經保護的重要因子。
實驗方法包含腦組織切片、微量元素檢測,以及對應的行為與記憶測試。研究負責人指出,鋰可能透過穩定神經連結、減少蛋白質錯誤折疊(如β-類澱粉蛋白)、降低腦細胞發炎反應,來延緩失智過程。
是否只有哈佛這麼說?
這項論點並非孤立,其他研究也呼應鋰的保護作用:
2017年《柳葉刀精神醫學》(Lancet Psychiatry)曾刊登丹麥研究,發現飲用水中鋰含量較高的地區,阿茲海默症與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生率較低。
2020年《JAMA Psychiatry》一篇系統性回顧也指出,低劑量鋰鹽補充,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有延緩惡化的趨勢。
在實驗動物模型中,鋰能促進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分泌,有助於神經新生與修復。
雖然目前仍需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但多數學者認為:鋰已成為未來失智預防研究的重要線索。
鋰是什麼?人體需要多少?
鋰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鹼金屬元素,常見於土壤、地下水與部分食物中。雖然過去主要用於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但在營養學角度,它被視為「超微量必需元素」,每日需求量極低(約0.6–1毫克)。
換句話說,我們並不需要額外服用藥物劑量的鋰,而是透過飲食攝取自然存在的低劑量即可。
哪些食物含有天然鋰?
以下食材被認為是日常飲食中最佳的天然鋰來源:
堅果與種子類:核桃、杏仁、葵花籽
蔬菜:馬鈴薯、番茄、菠菜、捲心菜
穀類:燕麥、糙米
飲品:礦泉水(某些礦泉水中天然鋰濃度較高)
海鮮:少量存在於魚類與海藻
建議做法:
早餐加一小把核桃+燕麥片
正餐多吃綠葉菜、蕃茄燉菜
選擇天然礦泉水補水
這些不僅能補充鋰,也富含其他抗氧化物與維生素,對大腦保護作用是「多重防線」。
生活中如何降低失智風險?平衡是關鍵
哈佛團隊雖然提出鋰的可能作用,但他們也提醒:失智症並非單一因子導致,而是基因、環境、生活方式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除了補充鋰,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生活調整:
飲食均衡:
採取地中海飲食或MIND飲食(Mediterranean-DASH Interven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elay)。富含Omega-3(鮭魚、亞麻籽)、抗氧化物(藍莓、綠茶)、高纖蔬果。
保持運動習慣:每週至少150分鐘有氧運動(快走、游泳、太極)。運動能促進腦內BDNF,保護神經元。
腦力刺激:閱讀、寫作、學新技能(語言、樂器)。減少單調生活,讓大腦保持靈活。
社交與情緒管理:維持社交活動,降低孤獨與憂鬱。冥想、瑜伽可減少壓力荷爾蒙對大腦的傷害。
規律睡眠:睡眠能幫助腦內「清理」廢棄蛋白質,降低失智風險。
哪一個才是失智的關鍵風險因子?
目前研究共識認為,高齡、基因(如APOE ε4)、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發炎仍是最強烈的風險因子。鋰的缺乏雖然是一個新發現,但應視為「多重拼圖的一塊」。換言之,失智的防線應是多層次的:
基礎防線:健康飲食、運動、睡眠
加強防線:控制慢性病(血壓、血糖、膽固醇)
新興防線:關注微量元素(如鋰)、腸道菌群、環境因子
從飲食與生活平衡開始防失智
哈佛醫學院的重量級研究,讓我們首次正視鋰這個「微量但關鍵」的腦營養素。它或許不是唯一答案,但可能是延緩失智的助力之一。對大眾而言,不必急著買補充劑,而是從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入手,以平衡為核心,才能真正守護腦部健康。
推薦閱讀
聽過「大腦的神奇養料」?如何自然提升? BDNF 的驚人潛力
有需求就有計劃!聯合健保提供實用醫療保障,牙科、住院、短期健康保險全面承保,多族群皆適用
BK Franchise在美國市場招募咖啡與烘焙特許經營夥伴,歡迎加盟
#失智預防 #哈佛研究 #鋰元素 #大腦健康 #健康飲食 #MIND飲食 #活到老學到老 #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