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叁位科學家因發現“免疫系統自我保護機制”獲獎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叁位科學家因發現“免疫系統自我保護機制”獲獎


【美南新聞泉深】2025年10月6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瑪麗·布倫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代爾(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叁位免疫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方面的開創性發現。


叁位獲獎者的研究闡明了免疫系統如何在防禦外來病原的同時,有效避免“誤傷”自身組織,從而揭示自身免疫疾病的基本調控機制,並爲相關治療策略奠定理論基礎。

一、獲獎理由:揭示免疫系統的“刹車”機制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的官方公告,本屆諾貝爾獎的理由是叁位科學家“就外周免疫耐受機制的發現”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在人體中,免疫系統既要識別和殺滅外來病原體,也必須避免對自身組織發動攻擊。傳統觀點認爲,免疫耐受主要在胸腺中通過“中樞耐受”(central tolerance)來建立——即在早期發育階段剔除那些針對自身抗原的有害免疫細胞。

然而,坂口志文在 1995 年首先提出並實驗證明,免疫系統還有一條在外圍(如外周組織)運行的“第二道防線”——特定的免疫細胞可以主動調節、抑制潛在的自體反應性細胞,從而維持免疫耐受。

布倫科與拉姆斯代爾在 2001 年則發現了一種關鍵基因 Foxp3,他們證明該基因突變與小鼠自發性免疫紊亂密切相關,並進一步指出人類相應基因突變可引發生命威脅性的自身免疫病 IPEX 綜合征。

隨後,坂口志文的後續研究將這兩條工作線索連接起來:Foxp3 基因正是調控那類“調節性 T 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發育與功能的核心開關。該類 T 細胞被認爲是外周免疫耐受的“安全衛士”,它們能夠主動抑制可能有害的免疫反應,從而維護自體組織免受攻擊。

諾貝爾委員會評價:叁位獲獎者的發現對理解免疫系統的自我調控機理具有決定性意義,也爲爲什麽並非所有人都會遭受嚴重自身免疫病提供了解釋。

二、獲獎者簡介與主要貢獻

瑪麗·布倫科(Mary E. Brunkow)

布倫科出生于1961年,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免疫學家。 她是普林斯頓大學博士,長期致力于免疫調控研究。

她與拉姆斯代爾合作,發現 Foxp3 基因與小鼠嚴重的免疫紊亂(scurfy 小鼠表型)之間存在關聯,首次界定了 Foxp3 在調節性 T 細胞發育中的核心角色。


弗雷德·拉姆斯代爾(Fred Ramsdell)

拉姆斯代爾出生于1960年,是美國免疫學家,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獲得博士學位。 他目前在舊金山的 Sonoma Biotherapeutics 擔任科學顧問。 

他的研究與布倫科密切配合,共同揭示 Foxp3 的功能,以及突變對免疫耐受的破壞作用。

此外,拉姆斯代爾也因其在免疫調控和自身免疫機制研究方面的貢獻,在學術界具有較高聲譽。


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

坂口志文是日本免疫學家,曾獲得京都大學醫學與博士學位,目前任職于大阪大學,是該校免疫學前沿研究中心的知名教授。

在 1995 年,坂口志文率先通過實驗驗證了一類能維持外周耐受的 T 細胞(即所謂的調節性 T 細胞),打破當時“免疫耐受僅在胸腺內建立”的主流觀點。 他後來的研究進一步將 Foxp3 與這些調節性 T 細胞聯系起來,奠定了現代免疫耐受機制領域的基礎。


據報道,諾貝爾委員會難以立即聯系到叁位獲獎者中的所有人,僅最先聯系到了坂口志文教授。 獲獎獎金總額爲 1100 萬瑞典克朗(約合 120 萬美元),叁人平分 (排名按姓氏字母順序)。

叁、科研影響與應用前景

叁位科學家的發現不僅是基礎免疫學的重要突破,也正在轉化爲潛在的臨床應用。

自身免疫疾病

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IPEX、1 型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與免疫耐受失敗有關。調節性 T 細胞增殖或功能增強策略有望被用于調控不適當的免疫反應,減緩或逆轉病程。

移植排斥反應

在器官或幹細胞移植中,排斥反應是主要障礙之一。通過操控調節性 T 細胞,有可能降低移植排斥反應、改善移植存活率。

癌症免疫治療

在腫瘤免疫治療背景下,適度抑制調節性 T 細胞功能可能增強抗腫瘤免疫效應,從而提升免疫治療的療效。相反,在治療自身免疫或預防排斥時則可能希望增強其抑制作用。

臨床試驗進展

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已有多個針對調節性 T 細胞的療法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移植耐受性誘導等。

不過,從基礎發現到成熟臨床應用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如何精確調控、避免副作用、穩定性、安全性等問題。

總的來看,這項發現可被視爲免疫學領域的範式轉換,令“免疫系統如何區分自我與非我”這一核心問題迎來了新的理解方向。

四、諾獎委員會與頒獎季文脈

作爲諾貝爾獎一年四項科學獎(生理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和平及經濟學獎)中的傳統首獎,醫學獎每年10月初揭曉,也常被視爲“諾獎風向標”之一。

本次獲獎題材所屬免疫學/生物醫學領域,與近年來學界對精准治療、免疫治療、自身免疫調控等方向的高度關注正好契合。輿論普遍認爲,未來諾獎可能繼續向“交叉學科”“應用基礎結合”的研究傾斜。

曆史上,自1901年首屆諾貝爾獎以來,生理學或醫學獎已頒出超過 115 屆,共有 229 位獲獎者(考慮多人共享情況)⁠。至今尚無人獲得該獎多次。

另外,從資本市場視角來看,近年來諾貝爾獎的揭曉常被投資者視爲科學趨勢的信號。特別是在生物醫藥、免疫治療、基因編輯等領域,其獲獎方向往往引發産業關注。

五、展望與挑戰

這次諾貝爾獎的授予是對基礎科學的一次高度肯定,也爲未來醫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基礎機制探索仍需深化

雖然調節性 T 細胞和 Foxp3 的角色已被確立,但許多分子機制、信號通路、調節網絡尚未完全明晰,尤其是在不同組織環境、病理狀態下的調控差異仍然是研究熱點。

精准幹預與安全性問題

如何在人體內“靶向”或“定量”激活或抑制調節性 T 細胞,而不引發免疫失衡或副作用,是研發者面臨的重大挑戰。

轉化路徑漫長

從動物模型、體外實驗到大規模人體臨床試驗,中間有許多不確定性。即便某些策略在早期試驗中顯效,也可能遭遇耐受性、長期安全性、制劑穩定性等難題。

跨學科融合是趨勢

未來的突破可能來自于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基因編輯、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等多學科融合的協同創新。

倫理與監管

涉及人體免疫系統調整的幹預策略必然牽扯到倫理、安全、政策監管等複雜問題,必須謹慎推進。

六、結語

202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聚焦于“外周免疫耐受”的機制探索,不僅是對布倫科、拉姆斯代爾、坂口志文叁位科學家長期深耕基礎研究的認可,也預示著未來醫學在自身免疫、移植耐受、癌症免疫等方向的可能突破。

正如諾貝爾委員會所言:“他們的發現對于理解免疫系統爲何不會傷害自身組織是決定性的”,也將激勵更多科學家繼續在人體免疫調控領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