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 休斯顿黄页 电子书
新闻 / 今日要闻

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因发现“免疫系统自我保护机制”获奖


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因发现“免疫系统自我保护机制”获奖


【美南新闻泉深】2025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代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三位免疫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阐明了免疫系统如何在防御外来病原的同时,有效避免“误伤”自身组织,从而揭示自身免疫疾病的基本调控机制,并为相关治疗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一、获奖理由:揭示免疫系统的“刹车”机制

根据诺贝尔委员会的官方公告,本届诺贝尔奖的理由是三位科学家“就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发现”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在人体中,免疫系统既要识别和杀灭外来病原体,也必须避免对自身组织发动攻击。传统观点认为,免疫耐受主要在胸腺中通过“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来建立——即在早期发育阶段剔除那些针对自身抗原的有害免疫细胞。

然而,坂口志文在 1995 年首先提出并实验证明,免疫系统还有一条在外围(如外周组织)运行的“第二道防线”——特定的免疫细胞可以主动调节、抑制潜在的自体反应性细胞,从而维持免疫耐受。

布伦科与拉姆斯代尔在 2001 年则发现了一种关键基因 Foxp3,他们证明该基因突变与小鼠自发性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指出人类相应基因突变可引发生命威胁性的自身免疫病 IPEX 综合征。

随后,坂口志文的后续研究将这两条工作线索连接起来:Foxp3 基因正是调控那类“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发育与功能的核心开关。该类 T 细胞被认为是外周免疫耐受的“安全卫士”,它们能够主动抑制可能有害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自体组织免受攻击。

诺贝尔委员会评价:三位获奖者的发现对理解免疫系统的自我调控机理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为为什么并非所有人都会遭受严重自身免疫病提供了解释。

二、获奖者简介与主要贡献

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

布伦科出生于1961年,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免疫学家。 她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免疫调控研究。

她与拉姆斯代尔合作,发现 Foxp3 基因与小鼠严重的免疫紊乱(scurfy 小鼠表型)之间存在关联,首次界定了 Foxp3 在调节性 T 细胞发育中的核心角色。


弗雷德·拉姆斯代尔(Fred Ramsdell)

拉姆斯代尔出生于1960年,是美国免疫学家,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他目前在旧金山的 Sonoma Biotherapeutics 担任科学顾问。 

他的研究与布伦科密切配合,共同揭示 Foxp3 的功能,以及突变对免疫耐受的破坏作用。

此外,拉姆斯代尔也因其在免疫调控和自身免疫机制研究方面的贡献,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声誉。


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

坂口志文是日本免疫学家,曾获得京都大学医学与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大阪大学,是该校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的知名教授。

在 1995 年,坂口志文率先通过实验验证了一类能维持外周耐受的 T 细胞(即所谓的调节性 T 细胞),打破当时“免疫耐受仅在胸腺内建立”的主流观点。 他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将 Foxp3 与这些调节性 T 细胞联系起来,奠定了现代免疫耐受机制领域的基础。


据报道,诺贝尔委员会难以立即联系到三位获奖者中的所有人,仅最先联系到了坂口志文教授。 获奖奖金总额为 1100 万瑞典克朗(约合 120 万美元),三人平分 (排名按姓氏字母顺序)。

三、科研影响与应用前景

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不仅是基础免疫学的重要突破,也正在转化为潜在的临床应用。

自身免疫疾病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IPEX、1 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与免疫耐受失败有关。调节性 T 细胞增殖或功能增强策略有望被用于调控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减缓或逆转病程。

移植排斥反应

在器官或干细胞移植中,排斥反应是主要障碍之一。通过操控调节性 T 细胞,有可能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改善移植存活率。

癌症免疫治疗

在肿瘤免疫治疗背景下,适度抑制调节性 T 细胞功能可能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相反,在治疗自身免疫或预防排斥时则可能希望增强其抑制作用。

临床试验进展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已有多个针对调节性 T 细胞的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移植耐受性诱导等。

不过,从基础发现到成熟临床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如何精确调控、避免副作用、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

总的来看,这项发现可被视为免疫学领域的范式转换,令“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我与非我”这一核心问题迎来了新的理解方向。

四、诺奖委员会与颁奖季文脉

作为诺贝尔奖一年四项科学奖(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和平及经济学奖)中的传统首奖,医学奖每年10月初揭晓,也常被视为“诺奖风向标”之一。

本次获奖题材所属免疫学/生物医学领域,与近年来学界对精准治疗、免疫治疗、自身免疫调控等方向的高度关注正好契合。舆论普遍认为,未来诺奖可能继续向“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结合”的研究倾斜。

历史上,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以来,生理学或医学奖已颁出超过 115 届,共有 229 位获奖者(考虑多人共享情况)⁠。至今尚无人获得该奖多次。

另外,从资本市场视角来看,近年来诺贝尔奖的揭晓常被投资者视为科学趋势的信号。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等领域,其获奖方向往往引发产业关注。

五、展望与挑战

这次诺贝尔奖的授予是对基础科学的一次高度肯定,也为未来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础机制探索仍需深化

虽然调节性 T 细胞和 Foxp3 的角色已被确立,但许多分子机制、信号通路、调节网络尚未完全明晰,尤其是在不同组织环境、病理状态下的调控差异仍然是研究热点。

精准干预与安全性问题

如何在人体内“靶向”或“定量”激活或抑制调节性 T 细胞,而不引发免疫失衡或副作用,是研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转化路径漫长

从动物模型、体外实验到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中间有许多不确定性。即便某些策略在早期试验中显效,也可能遭遇耐受性、长期安全性、制剂稳定性等难题。

跨学科融合是趋势

未来的突破可能来自于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协同创新。

伦理与监管

涉及人体免疫系统调整的干预策略必然牵扯到伦理、安全、政策监管等复杂问题,必须谨慎推进。

六、结语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聚焦于“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探索,不仅是对布伦科、拉姆斯代尔、坂口志文三位科学家长期深耕基础研究的认可,也预示着未来医学在自身免疫、移植耐受、癌症免疫等方向的可能突破。

正如诺贝尔委员会所言:“他们的发现对于理解免疫系统为何不会伤害自身组织是决定性的”,也将激励更多科学家继续在人体免疫调控领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