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饮食背后的健康陷阱,一日三餐都吃「超加工食品」?
(美南新闻韦霓特稿) 常吃香肠蛋吐司、珍珠奶茶、微波便当、冷冻披萨、与泡麵?它们让生活方便又美味,却也在悄悄侵蚀你的健康。医学研究揭示:如果吃过多的超加工食品,会与肥胖、糖尿病、失智等风险息息相关。
超加工食品是什麼?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让「方便、快速、好吃」成為选择餐食的首要条件。早餐一份香肠蛋吐司配奶茶,中午一个商店买的微波便当或速食,下午饿了吃洋芋片加珍珠奶茶,晚上回家太晚再泡碗方便麵──这样的一天,乍看普通,实际上却是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连续轰炸。
根据巴西圣保罗大学(University of São Paulo)营养学家Carlos Monteiro所提出的「NOVA食物分类系统」,超加工食品是指经过多重工业程序製成、含有人工添加物(如色素、香料、乳化剂、防腐剂等),且几乎不再保有原始食材形貌的食品。
这类食品的主要成分往往包括精緻淀粉、糖、氢化油与化学添加剂,用来模拟天然食物的口感与风味。换句话说,它们是「被设计出来让你爱上」的食物。

生活中常见的超加工食品
其实,许多我们习以為常的食物,都属於这一类。举例来说:
早餐:香肠、火腿、吐司、奶茶粉、果酱、速溶咖啡
午餐:微波便当、炸鸡、热狗、即食义大利麵
下午茶:洋芋片、饼乾、珍珠奶茶、甜点饮品
晚餐与宵夜:泡麵、冷冻披萨、鱼丸火锅料
饮品与零食:含糖饮料、能量饮、糖果、巧克力棒
这些食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為方便、美味、价钱实惠;但在营养学上,它们却是「高热量、低营养」的代表。
研究揭示:超加工食品与多种疾病有关
近年来,许多国际权威期刊接连发表警讯。
《BMJ(英国医学期刊)》2023年大型研究分析了超过10万名法国成年人的饮食与健康资料,结果显示:每日饮食中若超过20%為超加工食品,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近30%。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追踪研究指出:长期摄取UPFs会增加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代谢症候群与脑部退化的风险。
《JAMA Neurology》2022年发表的研究更指出,超加工食品摄取量最高的族群,失智风险比摄取最少者高出28%。
研究者认為,这些食品中高糖、高盐、高脂的组合,会引发慢性发炎、氧化压力与肠道菌相失衡,进而影响脑部健康与情绪稳定。
身体发出的警讯:不是饱,而是「假饱」
超加工食品常带来「高热量但低饱足感」的陷阱。由於它们缺乏纤维、蛋白质与微量营养素,吃完后血糖快速上升又下降,使人容易再度飢饿,形成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此外,人工香料与甜味剂刺激大脑奖赏中枢,让人上癮——越吃越想吃。
这也是為什麼,许多人明知道「洋芋片不健康」,仍然停不下手。
如何远离超加工食品?
1.多选「原型食物」
原型食物指未经加工或仅经简单处理的食材,如蔬菜、水果、全穀、豆类、鸡蛋、鱼肉。购物时可简单判断:如果你认得出它是什麼,通常就比较安全。

2.阅读成分标示
成分表越长、含有越多化学名词(如「乳化剂」、「香料」、「防腐剂」),越可能是超加工食品。选择成分少、天然食材比例高的產品。
3.减少外食与便利食品
自己準备简单的饭糰、水煮蛋、蔬菜沙拉,比微波食品更能控制油盐与糖的摄取量。
4.慎选饮品
以白开水、无糖茶、黑咖啡取代含糖饮料与奶茶。若想喝奶茶,可自製减糖版本。
5.渐进式改变
不必一口气全戒。先从每天一餐改為「原型食物」,逐步养成清淡、自然的饮食习惯。
专家建议:以「80/20原则」调整生活
营养学家建议,一天的饮食中,至少80%应来自天然或轻度加工的食物(如蒸、煮、烤),其餘20%可留给偶尔的享受。这不只是為了体重,更是為了大脑与心血管的长期健康。
正如哈佛健康专栏所言:食物不只是身体的燃料,它是讯息,每一口都在指挥你的身体下一步要做什麼。
选择健康,也是在选择未来
方便的生活背后,往往藏着健康的代价。当我们愿意多花五分鐘煮一碗粥、準备一份蔬菜沙拉,就已经在為自己的身体「减少慢性发炎」与「延长寿命」。别让便利变成习惯性的伤害——学会辨识超加工食品,是现代人最重要的饮食觉醒。
推荐阅读
改善体寒体质,养出红润好气色,从饮食、运动到情绪调养,重啟体内温暖引擎
血管要有弹性,身体才轻鬆,预防中风先懂血管,趁早掌握心血管风险
放鬆是健康的关键:身体裡的「油门与煞车」,从压力模式转為修復模式,找回自在的力量
让大脑远离退化,唤醒思考力 如何让脑愈用愈灵活,可这样锻鍊
家庭旅行新哲学:精省预算,放大幸福! 教你聪明玩,创造无价的家庭幸福回忆






#超加工食品 #健康饮食 #原型食物 #慢性发炎 #饮食觉醒 #哈佛健康研究 #JAMA研究 #营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