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中國街頭抗議凸顯習近平的 COVID 清零的政策困境:退還是不退


中國街頭抗議凸顯習近平的 COVID 清零的政策困境:退還是不退


【美南新聞泉深】剛過去的周末在中國各城市爆發的罕見街頭抗議活動是對國家主席習近平的COVID 清零政策的公投,也是對他政治生涯中最強烈的公開蔑視。



自 1989 年天安門廣場的抗議活動以來,還沒有這麽多中國人冒著被捕和其它後果的風險爲一個疫情問題走上街頭。



亞洲協會中國問題專家貝茨·吉爾說:“在習近平執政的 10 年裏,這是公民對政府政策最公開、最廣泛的憤怒表現。”

公衆對習的COVID 清零政策的不滿,在社交媒體上或線下以在大學張貼海報或抗議的形式表達,是自 2019 年香港抗議引渡法案以來習近平在國內面臨的最大挑戰。



習近平聲稱對領導針對 COVID-19 的“戰爭”負有個人責任,爲COVID 清零辯護,需要“以人爲本”,並在他尋求破例的第叁次任期時將他的“正確” COVID 政策算作他的政治成就在10 月的共産黨第 20 次代表大會上表現出來。

在大流行近叁年後,中國表示其政策並非旨在始終保持零病例,而是在病例出現時“動態”采取行動。

分析人士說,盡管抗議活動讓習近平感到尴尬,但離他下台還差得很遠,因爲他完全控制了黨、軍隊、安全和宣傳機構。

民衆抵抗封鎖

雖然一些抗議者高呼“打倒XXX,打倒YYY”,但其他大多數人只關心抵制對住宅區的封鎖或免除頻繁的病毒檢測。



上海政法大學前副教授、現爲智利評論員的陳道銀說:“一旦這些自身利益得到滿足,大多數人就會得到滿足並繼續前進。”

陳說,北京、上海、武漢、成都和烏魯木齊發生了抗議活動,學生們沒有高度組織或由核心人物領導。



過去在天安門抗議和中國當局鎮壓時,最後一次示威導致黨的總書記被撤職,黨的高層領導人內部就如何處理危機以及中國未來的道路存在分歧。

習近平不是這樣。在大會上,習近平續任黨的領導人和軍隊總司令,並將他的助手安置在黨內的所有重要職位上。以前表達過相反觀點或以與他不同的方式執政的領導人被邊緣化了。

分析人士說,雖然這種專制安排讓習近平變得更加強大,但它也存在漏洞,正如抗議活動所暴露的那樣。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蘭斯·戈爾說:“習近平只和那些喜歡聽他話的人在一起,把自己困在回音室裏,這可能導致他低估或不了解有多少人因他的 COVID 清零政策而遭受苦難。”

習的困境

抗議活動放大了習近平面臨的日益嚴重的困境:如何放棄一項政策,這項政策最初是一種自豪感,但現在正逐漸成爲一種負擔。

如果他屈服于公衆壓力並回擊COVID清零,他會顯得軟弱,這可能會鼓勵人們在未來任何時候想要改變時再走上街頭。

中國人權活動家、律師和學者滕飚說:“如果他放手,那就意味著他過去的COVID 清零政策徹底失敗,他必須爲此承擔責任,這讓他很丟臉。”

分析人士說,屈服不是習近平的性格。

習近平最近在 9 月于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發表講話時強調了防止“顔色革命”或反政府抗議活動的必要性。他還在一次閉門演講中哀歎,蘇聯共産黨之所以垮台,是因爲沒有人“足夠強大”來迎接挑戰。

如果他在中國做好准備之前改變 COVID清零 政策,可能會導致廣泛的疾病、死亡和不堪重負的醫療系統,這些後果難以承受。

但是,如果他在找到宣布勝利並撥回方法之前,那麽在經濟增長停滯不前時,他可能會受到越來越厭倦的公民的更多憤怒。

習近平上個月發布了“20 條措施”,試圖調整 COVID清零政策,試圖在全國範圍內規範預防措施,使其對居民和經濟更加友好。

但由于習近平尚未正式放棄遏制所有疫情的必要性,許多地方當局仍在謹慎行事,並實施比“20 條措施”中規定的更嚴格的封鎖和檢疫規定。

詹姆斯敦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林威立說:“在這個階段,他們似乎毫無頭緒。一方面,習近平和他的派系似乎都很強大。但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新政府完全沒有回應。”

(圖片來自路透社)

泉深微信號:VictoryVictory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