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瀏覽 休斯頓黃頁 電子書
新聞 / 今日要聞

記憶力狂掉?已有「手機失智門診」,生活中建立這些健康習慣,別讓大腦過載


記憶力狂掉?已有「手機失智門診」,生活中建立這些健康習慣,別讓大腦過載


(美南新聞韋霓特稿)在東京的「金町站前腦神經內科」,每天都有大約十位病患前來求診,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些掛號的患者多半不是銀髮族,而是30、40歲的年輕人。他們焦慮地告訴醫師:「最近記憶力狂掉」、「交代的工作轉眼就忘」、「甚至連漢字都寫不出來,好像退回小學生程度」。

這股「失智化年輕潮」正在引起日本醫界的關注。院長內野勝行醫師直言:這不是單純的過勞或壓力,而是「手機過度使用」帶來的副作用。

大腦變「垃圾房間」:演算法掩埋了你的記憶

內野醫師用了一個生動比喻:過度滑手機,大腦就像一間堆滿垃圾的房間。當訊息、影像、短影音如潮水般湧入,腦中的神經網路便被碎片化、佔據記憶空間。

「想找的東西明明還在,但全被演算法推送的資訊掩埋。你以為自己還記得,結果記憶早已被干擾、蓋掉了。」

研究指出,手機帶來的最大危機並非工作用途,而是「漫無目的的滑」。不同於專注學習或工作,無止境的短影音、社群動態讓大腦處於碎片化吸收狀態,長期下來,會導致專注力與記憶力急速下降。

不只是「健忘」:可能引發憂鬱與自律神經失調

許多年輕患者在門診中除了抱怨健忘,還伴隨失眠、焦慮、頭暈、情緒低落。內野醫師提醒:「這不只是小事。」若持續惡化,可能進展成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甚至增加未來罹患真正失智症的風險。

哈佛醫學院曾發表研究指出,過度使用手機或數位媒介會干擾大腦「海馬迴」(掌管記憶的核心區域),長期下來與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有驚人相似性。斯坦福大學的腦科學團隊也提出警告,持續暴露在過度訊息中,會讓大腦長期處於「高刺激但低整合」狀態,猶如過度熬夜般損害神經系統。

專家的建議:給大腦來一場「斷捨離」

內野醫師提出三個簡單卻關鍵的行動:

1.限制無目的滑手機:避免長時間沉迷短影音或社群,盡量控制在一小時內。

2.睡前把手機丟出臥室:改用傳統鬧鐘代替,讓臥室回歸「休息與睡眠」的本質。



3.幫大腦斷捨離:如同整理房間,幫大腦把雜亂資訊清空,記憶才有空間回歸。

換句話說,並不是手機本身的問題,而是「不加選擇的使用方式」讓大腦過載。

都有此現象:不是日本獨有

其實,這樣的「手機失智化」並非日本獨有。韓國首爾大學醫院的調查也發現,青壯年因過度滑手機而出現「數位失憶」的案例逐年增加;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則指出,「數位干擾」會讓大腦難以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形成一種「記得當下,忘掉之後」的假象記憶。

歐洲部分國家甚至推動「Digital Detox(數位排毒)」運動,鼓勵企業與學校安排「無手機時段」,協助人們重建專注力與記憶功能。

日常生活的實踐建議

專家提醒,預防「手機失智」不必靠極端手段,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習慣:

1.設定手機宵禁:晚上十點後關閉推播或收起手機,讓大腦有真正的休息。

2.專注單一任務:工作或學習時,避免一邊滑手機、一邊處理正事。

3.增加離線活動:閱讀紙本書、戶外運動、面對面交流,都能幫助海馬迴重新活化。

4.刻意鍛鍊記憶:手寫筆記、背誦、練習漢字,都能強化大腦的深層記憶連結。

5.睡前放鬆儀式:取代滑手機,可以泡腳、聽輕音樂或做深呼吸,讓大腦進入放鬆模式。



提早失智?年輕人的警鐘

內野醫師嚴肅警告:如果不改變習慣,「未來我們看到的失智門診,不再是銀髮族,而是30歲的年輕人。」這句話聽來聳動,卻正提醒每個人,科技帶來便利,但也需要智慧的使用方式。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但如果沒有意識到「資訊過載的隱藏代價」,我們可能會在最黃金的年紀,提前走進「失智化」的風險。






推薦閱讀

免費AI入門課程:開啟未來競爭力的黃金機會,谷歌AI Essentials + Prompting 基礎課程,零門檻、零成本

彥揚保險Vania關懷長者、真誠守護,講座解析2026年最新Medicare變化與選擇

壓力為什麼讓血糖失控?重要研究 揭開肥胖與糖尿病的隱藏連結

告別3C焦慮,父母必學5招數位育兒心法

你看不見發炎,但它正在「燒」你的健康,啟動抗發炎生活,從今天起吃對、睡好、動起來

揭開「腸腦軸」的祕密,優化身心從腸道開始










#手機失智 #數位失憶 #腦健康 #專注力 #數位排毒 #養生新觀念 #大腦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