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 休斯顿黄页 电子书
新闻 / 今日要闻

记忆力狂掉?已有「手机失智门诊」,生活中建立这些健康习惯,别让大脑过载


记忆力狂掉?已有「手机失智门诊」,生活中建立这些健康习惯,别让大脑过载


(美南新闻韦霓特稿)在东京的「金町站前脑神经内科」,每天都有大约十位病患前来求诊,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掛号的患者多半不是银髮族,而是30、40岁的年轻人。他们焦虑地告诉医师:「最近记忆力狂掉」、「交代的工作转眼就忘」、「甚至连汉字都写不出来,好像退回小学生程度」。

这股「失智化年轻潮」正在引起日本医界的关注。院长内野胜行医师直言:这不是单纯的过劳或压力,而是「手机过度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大脑变「垃圾房间」:演算法掩埋了你的记忆

内野医师用了一个生动比喻:过度滑手机,大脑就像一间堆满垃圾的房间。当讯息、影像、短影音如潮水般涌入,脑中的神经网路便被碎片化、佔据记忆空间。

「想找的东西明明还在,但全被演算法推送的资讯掩埋。你以為自己还记得,结果记忆早已被干扰、盖掉了。」

研究指出,手机带来的最大危机并非工作用途,而是「漫无目的的滑」。不同於专注学习或工作,无止境的短影音、社群动态让大脑处於碎片化吸收状态,长期下来,会导致专注力与记忆力急速下降。

不只是「健忘」:可能引发忧鬱与自律神经失调

许多年轻患者在门诊中除了抱怨健忘,还伴随失眠、焦虑、头晕、情绪低落。内野医师提醒:「这不只是小事。」若持续恶化,可能进展成自律神经失调、忧鬱症,甚至增加未来罹患真正失智症的风险。

哈佛医学院曾发表研究指出,过度使用手机或数位媒介会干扰大脑「海马迴」(掌管记忆的核心区域),长期下来与阿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有惊人相似性。斯坦福大学的脑科学团队也提出警告,持续暴露在过度讯息中,会让大脑长期处於「高刺激但低整合」状态,犹如过度熬夜般损害神经系统。

专家的建议:给大脑来一场「断捨离」

内野医师提出三个简单却关键的行动:

1.限制无目的滑手机:避免长时间沉迷短影音或社群,尽量控制在一小时内。

2.睡前把手机丢出卧室:改用传统闹鐘代替,让卧室回归「休息与睡眠」的本质。



3.帮大脑断捨离:如同整理房间,帮大脑把杂乱资讯清空,记忆才有空间回归。

换句话说,并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而是「不加选择的使用方式」让大脑过载。

都有此现象:不是日本独有

其实,这样的「手机失智化」并非日本独有。韩国首尔大学医院的调查也发现,青壮年因过度滑手机而出现「数位失忆」的案例逐年增加;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则指出,「数位干扰」会让大脑难以将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形成一种「记得当下,忘掉之后」的假象记忆。

欧洲部分国家甚至推动「Digital Detox(数位排毒)」运动,鼓励企业与学校安排「无手机时段」,协助人们重建专注力与记忆功能。

日常生活的实践建议

专家提醒,预防「手机失智」不必靠极端手段,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健康习惯:

1.设定手机宵禁:晚上十点后关闭推播或收起手机,让大脑有真正的休息。

2.专注单一任务:工作或学习时,避免一边滑手机、一边处理正事。

3.增加离线活动:阅读纸本书、户外运动、面对面交流,都能帮助海马迴重新活化。

4.刻意锻鍊记忆:手写笔记、背诵、练习汉字,都能强化大脑的深层记忆连结。

5.睡前放鬆仪式:取代滑手机,可以泡脚、听轻音乐或做深呼吸,让大脑进入放鬆模式。



提早失智?年轻人的警鐘

内野医师严肃警告:如果不改变习惯,「未来我们看到的失智门诊,不再是银髮族,而是30岁的年轻人。」这句话听来耸动,却正提醒每个人,科技带来便利,但也需要智慧的使用方式。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没有意识到「资讯过载的隐藏代价」,我们可能会在最黄金的年纪,提前走进「失智化」的风险。






推荐阅读

免费AI入门课程:开啟未来竞争力的黄金机会,谷歌AI Essentials + Prompting 基础课程,零门槛、零成本

彦扬保险Vania关怀长者、真诚守护,讲座解析2026年最新Medicare变化与选择

压力為什麼让血糖失控?重要研究 揭开肥胖与糖尿病的隐藏连结

告别3C焦虑,父母必学5招数位育儿心法

你看不见发炎,但它正在「烧」你的健康,啟动抗发炎生活,从今天起吃对、睡好、动起来

揭开「肠脑轴」的祕密,优化身心从肠道开始










#手机失智 #数位失忆 #脑健康 #专注力 #数位排毒 #养生新观念 #大脑保健